产品安全问题引发行业新成本的挑战
日前,中欧就合作建立纺织品双边监控体系达成共识,2008年,双方将对T恤衫等八类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双边监控制度。消息一经传出,多年来从事开发欧洲市场的纺织出口企业为之欣喜。这意味着,明年,欧洲市场对八类产品将不再实施数量限制,只要出口企业在业内行业组织的管理之下遵循自律的原则,对欧出口的市场份额将可持续增长。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同时,中欧双方达成的监管协议对于明年年底到期的中美之间的纺织品服装协议到期之后的处理也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众多出口企业对欧美市场充满希望。
没有数量的限制并不意味着欧洲市场的订单就好接手了。近来,有关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产品安全问题的新闻事件时有发生。日前新西兰媒体报道中国产棉质、毛料服装甲醛含量超标,虽然经过核实,中国服装的产品质量并没有问题,甲醛事件是当地媒体的报道失实,但这却对中国服装出口企业造成了影响。为了证明产品质量安全,国内出口企业一方面采购国外进口原料,另一方面也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出口地产品安全方面的认证,对企业来说,购买国外原料和对产品进行安全认证这两项支出令产品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今年6月1日,欧盟化学品监管体系《化学品注册、评估、管理和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案)正式生效。这项被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遇到的最大的贸易壁垒,对化学品进入欧盟市场设立了更高的绿色环保标准。这意味着,纺织服装企业如果想继续把产品卖到欧洲,就需要企业去欧洲完成产品的安全认证,证明自己所生产的服装面料等产品是安全的。或者直接采用欧洲进口的染料产品,因为这些产品产自欧洲,已经过了安全认证,使用这类化学品的中国纺织企业,可以直接使用他们的安全认证,而不用自己再前往欧盟进行申请。然而据了解,进口达标的染料价格是国产染料价格的5~8倍,这将导致产品价格上升超过30 %,到欧洲进行产品安全认证的价格不菲,这样一来,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将进一步缩减。
借助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帮助产品进入国外市场,是国内一些出口企业的普遍做法。近年来,针对欧美市场的各种纺织品认证机构纷纷落户到中国,他们看中了国内出口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据一家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与他们北京办事处联系进行认证的纺织企业有300多家,这一数字与去年相比有了明显的上升。认证的费用根据产品的不同,从1万元到6万元不等,认证有效期限为一年。据了解,不少企业手中握有多家认证机构的证书,这对一些利润有限的纺织出口企业来说,认证费用的支出,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
面对采购国外原料和进行第三方认证的费用支出,克服出口成本上涨是企业最想解决的问题,提价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现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本身我们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大,再进一步提价的话,就会失去部分客户。”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这样告诉记者。此外,联合认证、均摊成本是出口企业的另外一个选择。一家在欧盟有很大出口份额的浙江的丝绸企业,为了大幅度降低注册成本,计划联合十家企业前往欧盟设立一个代理处,进行联合注册,这样企业可以共同分摊这部分费用。
数量限制即将结束的欧洲市场带给纺织企业的是利好消息,不过,企业仍然要面对包括出口成本上升在内的多种挑战,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才能摆脱成本增加带来的利润压力。韩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