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经典的力量 培罗成影响力新闻调查
中华工商时报社中国工商杂志社联合新闻调查组
调查组成员:应华根方平原梁健袁晓琴毛瑜琼
特邀成员:朱红军吴志清李晓龙魏玉祺林平姚静波
编者按:
中国商业集体追捧西方文明多年之后,发展壮大的民族企业开始热火朝天地追寻经典,希望将商业文明和企业智慧植根在自己的土壤。培罗成,一个宁波帮中独特的商家,“坚持经典”是其最鲜明的品牌形象。在继承传统和发展现代间,培罗成有生动的体验。
本次新闻调查的培罗成篇,所有的资料均采自公开的媒体资料和第三方言论,刻意避开培罗成企业的声音,让记者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视角展开观察,以求真实呈现外界对培罗成的印象,以此来概括培罗成的影响力。
调查发现,在宁波的服装中国名牌里,与雅戈尔、杉杉等业界巨头相比,虽然他们的衬衫、西服在国内的名声响亮,但衬衫、西服职业装做得最大最成功的却是培罗成。成功打造新时代中国员工形象的培罗成,其品牌影响力不单在职业装,还有对经典的坚持。
作为创造“丝绸之路”的国度,打开国门重开世界贸易30年后,我们重新又成为世界服装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消费大国。尽管仍有很多声音指责中国服装够大却不够强,赞美或指责中国服装对本土经济社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力是巨大且不可逆的。
追溯这影响的源头,我们会发现,宁波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继续了红帮传统的培罗成,在服装业为我们演绎出一系列经典。而如何从成熟产业集群中脱颖而出,怎样由红海到蓝海,培罗成也给业界很多启示。此外,对于家族企业传承、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等诸多问题,培罗成给出的答案也堪称经典。
培罗成,你在坚持什么经典?
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一位极像国父的俊郎男士穿西装、出门,坐上商务车,仿佛参加一个重要典礼。这时画外音起:“培罗成,坚持经典。”这位男士就是多次饰演孙中山的台湾演员赵文暄,而这个画面则是培罗成集团的广告。“这个很经典,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当时还说这男的超帅,结果我老公还吃醋说,有什么呀,那西装我明天定做一套去,穿出来一样帅。”记者的一位女校友在M SN上如此对我回忆。
“请问培罗成、罗蒙与培罗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培罗蒙要假冒宁波的培罗成和罗蒙,说自己是红帮裁缝的继承者?”某位网友2006年8月在江苏某论坛上发出上述疑问。事实上,培罗蒙是当初红帮裁缝四大门之一,培罗成与罗蒙的名称皆源于培罗蒙。
据国际品牌中国推广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培罗成是中国最大职业装生产基地,已成功为国家公安部、海关总署、高法、高检、国家安全部、中国远洋集团、中国电信、移动、网通、邮政、海事局、民航总局、各大航空公司以及各大银行的分行等大型机关和集团提供制服。资料还称,培罗成通过一针一线的真诚服务,与他们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新上市的宁波银行的员工服装也是培罗成提供的。为观察培罗成提供的制服效果,记者前日特地去宁波银行开户,并带上了位从事服装设计的朋友。在接待大厅里,记者的这位朋友不错眼珠地盯住了身着西装的银行工作人员,小声对记者说:“银行工作人员的形象没得说,身上的制服都是名牌货,而且一看就是定制的,真是经典的制服诱惑啊!”
在榜单流行的今天,我们在最具影响力的榜单上屡屡发现培罗成的身影:“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等等。福布斯排行方面,在富豪榜上无名的培罗成,却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慈善榜。
家族企业如何交班是民营经济的经典命题,有关民企二代的讨论近期一直在升温。而培罗成的创始人史利英女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安排儿子陆信国、陆宏国兄弟俩,学成归国进入培罗成几年后顺利接班,哥哥任董事长、弟弟任总经理。培罗成兄弟俩的民企二代生涯,被研究家族企业的学者奉为经典。
培罗成,你在坚持什么经典呢?调查后我们发现至少三个典型的答案:中国西服的经典、红帮裁缝传统文化的经典、民营经济家族企业的经典。这些经典,如同一个个标普的案例启示着新宁波帮,启示着需要由传统到现代的每个组织。
经典的两难命题
处在急剧的社会变化时期,每个组织和个体,都深感经典缺失的痛苦,要坚持却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欲抛弃总难寻稳固的根基。这可以称做是经典的两难命题。于企业文化和品牌而言,此方面的痛苦犹甚。
坚持经典是一种姿态,在浮躁弥漫之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培罗成的品牌战略就是坚持经典,并依靠这种战略取得了成功:在世人眼前树立了红帮嫡传的形象。正如媒体评价的一样,成就了培罗成“古老商帮文艺复兴第一人”。
“培罗成,坚持经典”的鲜明品牌形象,虽源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红帮,似有血统的因素。然而,在集中了中国服装品牌的宁波,培罗成并不是最早做服装的,也不是最大、最强的服装生产销售商,凭借“红帮”及其代表的“传世手工裁缝艺术”闻名于世,确有其经典的做法。
“培罗成成长的经典故事,既有其鲜明的个性烙印,同时也是宁波服装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的缩影。”《中国税务报》曾如此评说。我们综合各类媒体关于培罗成的报道,从里面抽取几个经典的故事,以此来反映培罗成的经典成长路。
故事一:经典的白手创业路
1984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下应镇江陆村有一群农家妇女,拿起宁波人传统的“三把刀”之一的剪刀,带着各自的嫁妆缝纫机,在4间小小的砖房里,承揽一些劳保服装的活计,补贴家用。她们的带头人是史利英,后来成为培罗成的创始人。
“饥一顿饱一顿,凑凑合合过日子”的窘迫,让小作坊里的史利英决心改变生产市场上旺销的西服。这个时候,在鄞州区那块方圆十公里的地方集中了400多家的企业,专门生产西服。而杉杉、雅戈尔也在其列,并已展露峥嵘。史利英的小作坊,凭什么在市场上生存?
幸运的是,被人称做“裁缝状元”的红帮代表人物陆成法,是江陆村人。史利英从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时喜出望外,并且大胆设想:聘请陆成法指导生产。这位执著的农家妇女辗转万千找到令村民骄傲的大师,真诚地说:自己是江陆村的媳妇,带着村里的妇女办西服厂,想请大师给予技术上的帮助。据媒体记载,史利英也上演了一出三顾茅庐,三次跑到上海陆成法的家里,并承诺甘愿做陆家的保姆。陆成法被眼前瘦小但意志坚定的江陆村媳妇感动,他同意接受聘请。有大师的指导和牵线,小作坊迅速成长为规范的西服生产企业,“红帮”的裁缝手艺也在史利英她们中间得到传承。
宁波当地媒体现在评价说,“史利英用江陆村媳妇的坚韧打造出一个品牌”。史利英也知恩图报,给企业命名时坚持采用“培罗成”,要加入陆成法名字的一个“成”字,而“培罗”则宣示企业出身“培罗门”。
故事二:经典的白手创市场
1993年,史利英的大儿子陆信国从日本回国,怀揣名古屋爱知大学企管学士证书。是时,海归的企管专家在国内炽手可热前途一片光明。陆信国想在别的企业寻求机会或者单干,似乎并不屑接管培罗成的小摊子。但母亲意志坚决:“创业难守业更难,有本事你就让培罗成做名牌,把牌子打向世界!”
愿意被激将的陆信国决定进入培罗成。《青年时报》描述说,1993年陆信国只身赴培罗成的杭州分公司,那个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堆满了西服的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开始二次创业。为把产品推进百货商场,这位董事长的大公子天天泡在杭州的商场服装部,即使别人不理他,他也坐在一边看商场进货的定位、价格、质量等,然后把这些情况向总部汇报。这种宁波帮惯有的“四千”精神,在民企二代的海归陆信国身上同样并不逊色。
陆信国努力攻关和产品创新在一次次拒绝中累积,杭州百货大楼终于答应给培罗成一个衣架试销售。那个只能挂二十来套服装的衣架,被陆信国视做是培罗成走精品服装路线的开始。而今“培罗成”的产品在杭州百货大楼年销售额早过百万,足迹遍布全国各大商场和专卖店,形成了稳固的销售网络。
有专家认为:“在服装业生产一件高档西服不难,难的是打造这件好西服的品牌,品牌的打造也许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陆信国兄弟俩接过母亲的班,虽历两代,但时间不过10年左右,培罗成的经典品牌却迅速建立,这也是宁波服装的一个代表性现象。像杉杉、雅戈尔、培罗成一样,众多宁波的服装企业尽管出身卑微历史不长,但宁波帮强烈的品牌意识使其创造奇迹———品牌也能快速打造。
故事三:一针一线真情服务
“国内服装界第一个提出职业装概念的专业人士,同时也是第一个带领企业进入和培育职业装市场的企业家。”这是浙江省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时给陆信国的评语。
中华服装网上一篇《独辟蹊径职业装》对培罗成总经理陆宏国的专访,给我们展现了培罗成是如何走上职业装道路的。专访中,在2001年“子承母业”出任培罗成总经理的陆宏国,称自己也是正宗的红帮传人,和大哥陆信国一起在日本留学时发现的职业装市场。
当时国际上职业装产业刚刚走向成熟期,国内则没有起步。陆氏兄弟在日本接触到职业装行业时感觉在国内大有可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如何与杉杉这些巨头共存共荣,在夹缝之中求生存求发展,是陆氏兄弟俩当时考虑的首要问题。考虑来考虑去,走职业装道路成了培罗成必然的选择。
“并不是能生产西服的企业都能具备生产出高品质职业装的能力,在大工业文明的面前,红帮人的很多做法,让一般人感觉似乎是过时的,但在个性化服务上更能体现出他们的优点,保留红帮传统,才是培罗成进入一个全新的职业装市场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陆宏国在专访中这样表述。
最标志性的事件是1996年中远集团的大单。陆信国获悉中国远洋集团公司需要定制8万套乘员制服,于是就到北京找到中国远洋集团公司毛遂自荐。当时共有3家服装公司入围,经过考察与招标,培罗成最终获得8万套西服、2500万元的订单。
培罗成进入职业装领域后,采用了需求咨询、度身设计、样衣展示、量身定制等种种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给行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面貌,用做名牌西服的做法来生产职业装,让培罗成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成为这一市场的先驱。据培罗成的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他们将这种成功归结于:向客户提供了一针一线的真情服务。
经典组织责任的非典型性履行
我们调查发现,培罗成对组织责任的承担方式很经典,同时有其非典型性,很具特色,和培罗成的红帮传人形象相互彰显,体现了宁波帮的优秀特质。
培罗成曾经荣获过“2006年度宁波市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2004年度、2005年度福布斯慈善榜”等很多荣誉。而我们更注意到,培罗成“奉献事业、造福人民、回报社会”的企业文化理念,代表了宁波帮的主流,正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这是我们更乐见的。
下面我们以浙江各级政府官方网站和浙江在线、宁波日报等媒体发布的一组数据和事例来看培罗成的责任履行。
1995年、1997年、1999年,培罗成集团先后3次出资,建造100多套住宅,解决了员工的住宅问题;每年寒暑假培罗成集团办公室都会提前发布公告,提示员工可以将子女带到公司,由公司出钱请人照看。
1998年,集团捐资50万元,在贵州晴隆县兴建培罗成希望小学,同时捐款160多万元慰问长江特大洪水的灾民;向宁波市团委的“大学生助学计划”提供50万元基金;仅陆信国个人资助的贫困学生几乎可以坐满一个教室;2004年,向中国青年服装时尚周资助50万元;2005年,为帮助当地青年创业发展,以发起人的身份无偿提供资金和场所,与宁波市鄞州区团委开办宁波市鄞州区青年创业协会和青年创业中心,并出任副会长。
2003年和2006年,两次携形象代言人赵文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捐赠200万元人民币,用于青少年儿童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在获悉著名文学家冯骥才先生在为民间文化的抢救挖掘奋力奔波时,一次性捐资150万元发起成立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出资赞助并参与红帮文化研究。
最近的一则消息,2007年5月27日,培罗成鄞青希望小学在江西九江市彭泽县建成。相关消息有,培罗成在该县投资近亿元的九江英皇制衣有限公司建成。
综合上述消息,我们可以得出培罗成的社会责任承担方式与路径:厚待员工和谐企业、传播红帮的服装文化、公益事业则偏重于抢救民间文化与青少年教育。保护传统与保护未来并重,成为培罗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非典型方式,独具特色。
培罗成家族换代之路的经典猜想
1992年、1993年陆信国、陆宏国兄弟分别从日本归国进入母亲史利英创办的培罗成公司。
9年后的2001年,从一线开始做起的兄弟俩子承母业,哥哥陆信国出任培罗成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弟弟陆宏国出任培罗成集团公司总经理。
2006年,培罗成集团销售超过16亿元,成为横跨服装、印刷、电子、投资和国际贸易等多个产业的大型现代化集团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和中国服装企业双百强称号。
据了解,培罗成集团在宁波市区拥有多处大型物业及商业房产,在宁波市商业中心天一广场商圈有一座1万余平方米的商业大厦———培罗成大楼,集团下辖宁波保税区培罗成实业有限公司、宁波培罗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卓洋印务有限公司、宁波培罗成服饰有限公司、中外合资宁波金利成制衣有限公司、宁波卓洋航空票务有限公司,宁波培罗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还是鄞州银行(国内第一家农村信用社转为股份制银行)的大股东之一,宁波卓洋印务有限公司总投资8500万元,专业从事各种数码彩色及各类票据印刷,已成功与各家保险公司、银行、海关、邮政、航空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培罗成多产业发展战略,这是培罗成倾注企业二度创业的重大举措。
陆信国对培罗成今后的发展作了整体、长远的战略规划:立足中国市场,面向国际,努力创立国际品牌。
-------------------
新闻评论
培罗成启示:全球化语境下经典有几重意义
西学东渐的两百多年来,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们改造着古老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功地让华夏民族精神不断改头换面;而包括宁波帮在内的商帮,这些从事微观经济的小民们,却更直观地改变着社会,比如穿着打扮、焦点话题、出行方式以及居室装修,这些生活的犄角旮旯。然而,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改变着的我们流连过往时疑惑重重:经典在哪?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像美国人一样生活吗?
古中国习惯把商业势力排除于社会上层建筑之外,将商人贬为不入流的贱民。充满戏剧意味的是,当代中国却正将全部的社会责任寄予给尚未成熟的商人集体。在政府与群众屡给包括外资在内的所有资本大唱赞歌的同时,每有不符群众意愿伤害大众感情的局面发生,社会舆论的风头也直指企业家群体。比如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和质量安全问题。
先进和贪婪交集,贡献与掠夺互错。这几乎是当代中国的经典画面,也特别形成了对当代中国商人的脸谱式描绘。正如大多数政府高官给大众的辩解一样,这大多数的困惑与问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即使在非洲和欧美也同样存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面对的问题同样经典,我们每一个试错的智慧和愚蠢同样经典。甚至,在急剧变化的全球化时代,如何经典以及要不要经典,都成为每一个组织面临的典型或非典型性问题。
培罗成创建初期所遇的经典难题:小作坊与工业化。史利英带着同村的19个姐妹在4间砖瓦房里用剪刀和脚踏式缝纫忙碌时,雅戈尔和杉杉等企业已经鸟枪换炮,用上了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让史利英她们只能有一顿没一顿的接些零碎活去贴补家用。如果没有宁波帮敢想敢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史利英永远不可能从这个农村的小作坊里孕育出培罗成。三顾茅庐也好、甘做保姆也好,史利英最终将红帮裁缝大师陆成法从上海请回了老家。
即使是现在看来,小作坊能聘请到大师级人物仍是一个传奇。这是新宁波帮早期成长的一个经典动作:梦想宏伟立志创牌,不惜一切的争行业智囊。那段时间里,在北京上海各大科研单位教授们身边最卖力讨好的,不是国企领导也不是学子们,而是“只有十来个人、三两间厂房”的宁波帮为代表的商人们。这种经典动作,至今仍在不断上演。相信对眼下创业的有志者仍具经典启示。
培罗成发展初期又遇经典难题:同业巨头近在眼前,类我者云集,遭遇的竞争方式都是饱和式攻击。对抗还是顺从?这是每时每刻的生存问题。上世纪90年代,在宁波鄞县那块十平方公里的地方,云集了包括雅戈尔、杉杉、培罗成、罗蒙、太平鸟等十几家闻名全国的西服厂商以及近2000家纺织服装企业,竞争空前激烈。以至杉杉这个巨头为寻找更大空间都搬至上海。如何与巨头们共生共荣,如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每个产业集群里的企业都面临着这个经典难题。
“谁说商务不休闲”,套用现在太子龙的一句广告,当时的培罗成独辟蹊径,来了个“谁说西服无职装”,硬是在空前饱和的西服市场上开辟出职业装这个广阔天地。以当下财经话语,“从红海走到了蓝海”。培罗成总结自己具备红帮裁缝技巧的优势,提出一针一线的真情服务,用做高档西服的设备,为企业的员工手工定制职业装,挖掘到职业装这个细分市场的金矿,成为打造中国商务形象者。在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发现并建立独特的优势,在细分市场中成为领导者,这是培罗成提供的经典答案。
家族企业换代的经典难题:子孙不肖与不和之忧。据专家统计,时值家族企业换代高峰,如何交接班成为企业界的热点问题。比如方太近期举办的民企二代培训广受追捧。除少数洒脱和幸运的民营企业家,寻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接班而不考虑外,大多数都在困惑如何避免子孙不肖或不和。培罗成的创始人史利英在1989年先后送两个儿子赴日本留学,1992年、1993年在陆信国、陆宏国兄弟俩回国时用激将法将其留在自己企业里,但并不赋予大权,直接送到一线当普通员工,如陆信国就被用为销售员,独自开拓杭州市场。
9年后的2001年,史利英才退居二线,陆信国任集团董事长、陆宏国任总经理。学识经验的累积与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兄弟俩具备接班能力;共同的留学经历和创业经历,使兄弟俩合作默契。2007年,培罗成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位于中西部的九江制造基地顺利落成,旗下的“卓洋”系印刷、电子、投资和国际贸易公司迅速成长。培罗成家族的产业做得比以前更大,足够兄弟俩打理的。这些前瞻性的安排,足以成为换代的经典案例。
民企社会角色的经典难题:生产利润还是生产幸福?这实际上是另一个当下的社会热点,即企业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尽管经济学家张维迎呼吁,眼下不是民企奢谈企业责任的时候,社会也不应该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企业,因为在经典的社会经济制度里,企业的最大使命就是利润,唯有利润才是衡量企业的唯一标准。也许张维迎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和代言是正确的,因为这个社会确实需要如张维迎所期望的那样,得改变环境与制度规范市场,使利润能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唯一指标。
然而史利英母子却正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小社会:为职工建造了100多套住宅;办起了职工幼儿园;企业逢五逢十的周年庆给几百号老员工丰厚奖励;职工事无巨细只有求助史利英,均像个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一样给予解决。据闻史利英的口号是:“员工有困难,就是企业立功的时候”,并且经常劝谕:“办企业的人,要牢记是员工创造了这个企业”。这种现象在宁波帮的企业里并非个别,培罗成是特别典型的一个。我们有点恍惚,企业大包大揽的时代又来临了?当然,主角由国企变成了民企。而员工们也比过去国企的员工更自主自由。面对这个经典的轮回,我们很兴奋,但除了祝福和礼拜,暂时没有其它的观点。
培罗成并不甘于企业内的和谐,热心于社会事务也是其给世人的经典印象。热心公益是宁波帮的经典。传承红帮文明、坚持经典的培罗成,其公益行为则积极关注着这样的重点:为保护传统和保护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