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 为何这么荒
11月在往年是用工的淡季,但今年不同。
安德门劳务市场。南京三和管桩有限公司负责人力资源的傅先生,正在现场联系招工事宜。
“咱们这个行业如今是全行业性缺人,以前靠老乡带老乡,现在根本就不管用。哪个月不来招人,肯定会缺工。”傅先生告诉记者,来安德门主要是想招不要技术的普工,1800元一个月,公司包吃住,只要吃苦耐劳,但现在来的人不多,没得选择。
新街口。红泥大酒店从8月开始重新装修,月底将再度开业。
“这3个月,我们所有的300号员工,上到大厨下到前场服务员全部是带薪休假。为的就是能够留住他们。”酒店老总王子淳说,“但是即便如此,我仍然不能保证他们能够100%回来。我的底线是90%员工回归。因为餐饮业全行业用工都太紧张。”
江宁。某外贸服装加工厂王老板站在厂区扩建的工地前喜优参半。
“明年对欧盟纺织品出口配额将取消,现在欧洲订单已经纷至沓来。”王老板表示,他已紧急追加投资,将厂子由现在的400人扩充到1000人的规模。新厂房将在年底投入使用。在新厂房工地的对面,新职工宿舍区也正在加紧建设。
“所有的房间都配有空调和电视,这是公司从仙林大学城学来的。职工的住宿条件,和大学生是一个标准。”但直到现在,这大学生标准的宿舍能不能住满,王总心中依然没有底,“我已经对厂里的所有人做过动员:谁能带来工人并干满一年,就按照一人100元的标准奖励。”
安德门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袁亮,为记者讲述了自己亲生经历的从民工潮到用工荒的变化:“2002年左右的时候,市场最急需的是用工信息。当时大家都要出去跑岗位信息,所有提供岗位信息的人,介绍成功后一条信息会给300块的劳务费。另一方面,当时苏北和安徽等周边地区城市的政府,每年都会上门来邀请我们组织岗位去当地招人。但是到了2005年,就开始出现了季节性的用工短缺现象,在春节、农忙等某段特殊时期用工开始紧张。而从去年开始,季节性的用工短缺便开始常年化。市场里的职介所只要坐在那里,用工信息就源源不断上门,今年一年我们市场都是岗位多,却招不到工人的状况。”
“以往每年的11月是用工淡季,但现在每天来1000人我们依然能消化掉。而且我们可以承诺即便是你没有任何技术,在这里一个上午之内都可以找到至少800元工资的工作。”袁亮笃定地说。
南京市劳动保障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在我市生产制造类工种的供需比为1:18.4,车工、缝纫工、服务员、家政保姆等严重供不应求。
■原因调查
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研究显示,目前中国有5.4亿的农村劳动力,其中剩余劳动力仍有1亿。可是为什么在南京会出现常年的用工荒呢?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原因之一:“80后”
安德门劳务市场的橱窗中贴满了一串急招保安的广告,工资都在1200元左右,并且包吃住。但来自安徽定远的罗辉,却从保安招工广告的缝隙中,相中了一个夫子庙某浴城服务员的职位。“老板通知我下午就去上班,每月工资800元。”
“打工不就是要多挣钱?每月400块的差距可不是小数目。”当记者将问题抛给小罗时,这个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却给了记者一个意外的答案:“天越来越冷了,在浴城里干活暖和。”
小罗告诉记者,自己是独生子女,父亲在家务农,母亲在当地村办厂上班,家庭条件在当地还可以。自己出来打工就是要到大城市见识见识。出来赚的钱都是自己花,家中并不要他负担什么。
就在罗辉准备离开市场去夫子庙的时候,同样是来自安徽淮北20多岁的章征和他的3个同乡,却重新回到了市场中。来到南京后,他们首先是凑钱在安德门一带租了一间屋子,然后到这里来找工作。
一切都很顺利,昨天他们刚刚在一个家具厂找到工作,每月工资1500元。但到了厂里却出了岔子,老板坚持要他们住到厂里。“我们坚决不干,我们刚租好了房子,为什么要住到厂里?”章征说,“我有经验,天下没有白住的好事,住在厂里,就意味着随时要加班。”
在采访中,记者还见到了另一位来自广东东莞农村的年轻人。相貌上的明显差异,让他在人群中很容易就被认出来。他刚刚下火车就直奔安德门而来。这位同样是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告诉记者,东莞当地十分缺工,找个工作不成问题。但是像他这样没有技术只有力气的人在当地最多只能赚到700多块。但是他在网上看到,在南京同样的活可以赚到1000多块钱,而且南京保护外来务工人员权益做得好,所以就过来看看。
正如记者采访中遇到的,如今市场上用工需求的主力是在20~35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大多是出生在80年后的劳动者。和上世纪90年代民工潮时期他们父辈构成的第一代民工相比,80年后的劳动者大多有初高中和中专技校的文化,懂得上网,有一定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而在家庭中,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经济负担不重,外出打工有更多非经济的目的和想法。因此在工作时,流动性和选择性就大大增强了。
“你看这一茬一茬的人流,他们中好多人都好几天了,都是在挑。用工荒说到底是老板找不到以前那样任劳任怨的工人了。”南京市“放心职介”鸿昌职介所经理赵鸿昌认为这并不是坏事,“因为最基层的劳动者意识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就意味着整个社会都在进步。”
原因之二:回乡创业
距南京主城1个多小时车程的六合区新篁镇新篁村,是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村。多年来,该村已以形成了“一澡堂,二装潢,三打井,四跑堂”的特色劳务,但是现在却出现了返乡创业的高潮。
当地索立得机械制造公司老总沈国义年轻的时候,一直在上海一家机械厂打工,从普通工人一直做到技术骨干,2003年他回乡创业当上了老板还招了当地的30多位农民当上了工人。
新篁镇党委书记谢庆森介绍,像沈国义这样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的农民老板在当地已有上百人。“按照一家厂至少吸纳30~50位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来算,他们至少帮助当地几千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
而在江苏省内,随着当地发展的提速,原先劳动力输出的主要地区苏北则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了当地。
根据省统计局的统计,从2002年以来的五年多来,苏北承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转移项目逾8000个,总投资额超过2500亿元,带动200多万劳动力就地转移;省财政累计向苏北五市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300多亿元。同时,随着一批重点交通工程的建设,苏北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空前活跃,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省劳动保障厅提供的最近数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人数达到1608.9万人,其中,就地转移人数为812.9万人,劳务输出796万人,就地转移人数连续两年超过劳务输出人数,苏中、苏北就地转移人数增加明显。
此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也刺激了部分农民在家务农的积极性,并对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袁亮告诉记者,以前市场里的许多职介所只是和苏北、安徽、河南等周边省份城市的当地劳动部门联系劳动力,而现在都纷纷和四川、甘肃等内陆地区的劳务输出部门加强联系。
原因之三:薪酬待遇
劳动保障部年初调查部分农民工春节后不想返回原单位工作的原因,认为“工资太低”的占51%,“加班太多吃不消”的占22%,两者合计占73%。与2006年的调查相比,由于“工资太低”而不回原单位的比例上升了8个百分点。
据了解,目前南京用工市场上占主体的普工的工资在800~1500元,技工的工资则在1500~2500元,少部分能够拿到超过3000元。这和南京市人均2500元的平均月工资水平是有很大差距的。提高工资成为破解用工荒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命题。
但是,在已有的企业盈利模式下,大幅度提高工资并不现实。
记者在一些外贸服装企业采访南京市场上最短缺的缝纫工用工情况时了解到,现在南京的服装企业普遍采用计件工资的形式。工人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每个星期休息1天,月平均工资是1200元。
尽管目前南京缝纫工人和岗位的比例达到1:20,但他们的工资依然很难得到大幅度提升。
“大幅度提高工资就可以立马解决用人短缺,但是这却很难做到。”一位工厂老板告诉记者,外贸加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盈利点就在加工费。但由于订单和定价都被国外采购商控制着,国外订单可以通过各种中间商下发,得到订单的企业多了,竞争激烈,10年来一件外贸休闲服的加工费始终保持在10~13元之间,而工人的工资已经上涨了400元。
“企业利润已经被压缩到极限,所以出现跳跃式的涨工资是不可能的。”该老板说。
工资水平跟不上的副作用是明显的——南京市外贸服装加工企业的工人流动量常年在30%左右。
在集中赶订单的时间段内,这种现象更加集中。去年曾经出现过一家120人的企业,过年来一个工人都未返厂的事件。
缝纫工一般是20个人一个工作组,对衣服的各个地方进行加工。一人走,整个工作组就不得不全部停工,对企业损失很大。但是老板们对工人流失却无力控制。
另一位老板透露:“我们这种企业经常要加班,也不可能给每个人上保险。因此如果工人去劳动部门举报,企业一定会遭罚。所以他们要走我们一般都立即结清工资放人,省得找麻烦。”老板的这种态度更加加速了缝纫工的流失。
现在,许多南京资本开始将目光瞄向了苏北和安徽当地。“我刚刚又买下了涟水的一个厂,那里政策上有优惠,招工相对容易,比在南京利润大。”王老板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