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沙里寨发展特色产业
近来,凤城市沙里寨镇朝阳村的何红丹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她要把全村乡亲们发展生产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作一个调查,然后写出一个议案,等过些日子市人代会开会时交上去。何红丹是沙里寨镇很有名气的养鸡大户,前些日子她当选为凤城市人大代表。
沙里寨镇党委书记关玉利说,沙里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积极奋战在抓产业、上项目的最前沿,她们既是自家创业致富的当家人,又是村里发展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自家创业致富的当家人
深秋的一个阴雨天,绵绵细雨并没有影响人们从十里八村赶到镇政府来听农业技术培训课。镇里的一个干部说,原来只通知各村的妇女主任和十几名产业项目的女带头人来听课,没想到一传俩、俩传仨,听到信儿的100多人都来了。一上午,镇政府的会议室里学习气氛浓厚,台上省、市来的农业专家讲得仔细,台下大姑娘小媳妇们听得认真。到了晌午,人们都忘了吃中午饭。
沙里寨的妇女爱学习,是因为她们在家里都扮演着发家致富当家人的角色。
柞蚕生产是沙里寨镇的传统产业,全镇现有柞蚕场1302个,每年仅春茧一项就收入380多万元。柞蚕生产搞得好,沙里寨的男人们也多是技术高超的蚕把式。渐渐地,沙里寨的男人们不满足于在家乡的山上放蚕,他们又成群结队地远去吉林,近去庄河、岫岩、瓦房店的蚕场放蚕。现在,沙里寨的男人们在省内外放春蚕80多把,一把最多收入4万多元钱。沙里寨的男人们在外面放蚕是挣了大钱,可新的问题出现了,家里的蚕场谁来管?徐志春的媳妇何凤君迈出了第一步。徐志春长年在外地租蚕场放蚕,为了不让家里的蚕场撂荒,何凤君就跟着丈夫学起了放蚕技术。一来二去,何凤君学会了破蚁、剪移等放蚕管理技术,也成为一个合格的蚕把式。
抓住何凤君这个典型,沙里寨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科技服务队,把全镇200多户放蚕专业户家的妇女组织起来,每年集中培训4次,学技术、学管理,引导她们担当起发家致富当家人的重任。
盖家村100多户养蚕专业户家的男人几乎都长年在外地租蚕场放春秋蚕。现在,全村162个柞蚕场都由各家的媳妇来管理。她们每年放春秋蚕近300把,收入达到200多万元。盖家村的妇女们靠放蚕这一项,就使全村各家各户的人均收入提高1160元。
村里发展生产的带头人
还说何红丹。何红丹在沙里寨镇是一个知名人物,这是因为在全镇的养鸡专业户中,她的养鸡场规模最大,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她在自己的养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带动全村的乡亲们发展养鸡业。正因为这一点,乡亲们才推选她为凤城市人大代表。
深秋季节,天高气爽。在沙里寨镇朝阳村,何红丹的养鸡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扩建。她要再建一栋鸡舍,把肉食鸡和蛋鸡的养殖规模从现在的1.5万只扩大到两万只。刚刚结婚的何红丹,家里非常简朴,她把钱都投到了养鸡项目上,家里的“大件”就是那台电脑。何红丹说,朝阳村太偏僻了,她要通过电脑把村里的养鸡户与外面的市场联系在一起。
朝阳村现在有蛋鸡、肉食鸡养殖户近20户,养蛋鸡的每家都有3000多只鸡,养肉食鸡的每家最少也有4000多只鸡。朝阳村的养鸡户都是在何红丹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几年来,何红丹把自己养鸡的技术、管理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全村家家户户的鸡舍她都像自家的鸡舍那样熟悉。
在沙里寨土生土长的关玉利说,他家房前屋后的十几个邻居,现在都发展起暖棚养鸡项目,一家多则1万只,少则5000只,每只鸡平均能净挣20元钱。总结沙里寨镇养鸡业发展的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一批像何红丹这样的带头人,她们在自家致富的同时,还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带动乡亲们一道发展产业上项目。
再看今日沙里寨,广大妇女成为全镇发展生产的主力军。她们敢想、会干,为沙里寨镇发展洋河蛋鸭、生态鸡、柞蚕、黑猪等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请看一个真实的写照:在几个养鸡、养鸭大户的带动下,在沙里寨镇四周的山上,在大沙河、亮子河里,全镇妇女放养了3万多只家鸡、4万多只蛋鸭,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河里养蛋鸭、山上养生态鸡”的产业。于是,久违了的“咯咯咯”的唤鸡、唤鸭声,又时不时地回荡在沙里寨的青山绿水间。记者李大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