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识催生特色辽宁棉纺织业
辽宁棉纺织行业近几年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依托辽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优势,在省、市纺织行业协会的引领下,理性认识辽宁特点,克服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快改革步伐,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特色产品。同时,辽宁棉纺织行业强化质量、品牌意识,加强基础管理,注重节能增效,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和规模型增长向深加工型与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全行业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
2006年,辽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929家,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6.79%,其中棉纺织、印染行业同比增长8.51%;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03%,其中棉纺织、印染行业同比增长12.79%;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3.26%,其中棉纺织、印染行业同比下降0.17%;实现利税同比增长7.2%,其中棉纺织、印染行业同比增长30.8%;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1.54%(不包括石化、化纤两个中直企业),其中棉纺织、印染行业同比增长75.1%。
2007年1~9月,全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19家,主营业务销售收入279.14亿元,同比增长29.76%;实现利税13.08亿元,同比增长54.25%;实现利润7.58亿元(不包括石化、化纤两个中直企业),同比增长73.85%。
结构调整改变非产棉区弱势
通过对辽宁特点的理性认识,辽宁众多棉纺织企业在摸索前进中逐渐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辽宁省属于非产棉区,无棉花资源优势,针对这种具体情况,辽宁棉纺织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合作,通过加大非棉及差别化纤维、特种纤维的使用,发展辽宁特色产品,使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加,产品档次明显提高,有效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初步赢得了国际高端市场和国内众多市场的欢迎,实现了预期的效益目标。大连东立工艺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花边产品,设计与质量均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产品销往美国高端市场并受到用户青睐,去年产品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公司还安置了大批当地人员就业,其中下岗再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85%。大连日发纺织有限公司,利用服装企业的角料,生产出受农业市场欢迎的产品,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太空被、水利用土工布等产品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朝阳纺织有限公司由国企改制后,总投资1.2亿元进行设备的更新配套改造,使公司生产的纱线纱支数由过去的60~80支,提高到现在的100~120支;公司有2个产品获省名牌,针织精梳纱是用户信得过产品;公司还新上了宽幅无梭织机,用于高档面料的生产。
政府支持协会引导
早在2005年,辽宁省省委书记张文岳就对纺织行业发展做出8条批示,其中第2条指出要抓紧对现有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变纱线以“普梳”为主的局面,做到“精料精做”,也可上一点“气流纺”,做到粗料细做;第5条要求棉纺应与毛纺、化纤纺织紧密结合起来;第8条要求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棉纺织行业的支持力度。批示下达后,各市政府相继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使棉纺织行业投资快速增长,新上了一批棉纺织项目,同时发展了一批纺织产业集聚地,如海城纺织工业园和大连、沈阳、营口鲅鱼圈、丹东前阳等纺织工业园。辽宁省经委纺织处的专家则为棉纺织企业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并帮助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省纺织协会为辽宁纺织行业制定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行业协会“三个积极引导”、“四个大力促进”及“两个努力做好”的工作思路,并及时找出棉纺织行业存在的6个问题,为棉纺织企业指明了正确的发展路子。
节能减排做足文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辽宁棉纺织企业逐渐增强了节能意识。辽宁的供暖期长达5个月,众多棉纺织企业通过巧妙设计厂房以及精细化管理,做足节能减排文章,增加了企业效益。沈阳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86年历史的老国营企业,公司通过与各部门签定责任状、实施节能降耗“立项”制度、开展5S管理、网上采购等一系列措施,使纱和布一等品入库率达到98%以上,年可节约生产成本80万~100万元。营口黎明纺织有限公司,在厂房设计上做到全年不用烧煤,仅此一项每年可节能200万元。公司努力追求产品高品质,使每吨纱多卖几百元;强化细节管理,使万锭用工不到60人;全部采用变频织机织布,使百万米布无疵点,每年节电200万元,堪称辽宁棉纺织企业节能典范。
与此同时,辽宁棉纺织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提高,涌现出朝纺的丹凤牌精梳纱、仿羽绒布等一批省级名牌,沈阳、大连、营口、鞍山、本溪等市棉纺织企业的纱和布也共获得几十个市级名牌。
针对全省棉纺织行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管理费用高、企业与产品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十一五”期间,辽宁纺织行业将落实以下7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十部委文件精神,全行业加快结构调整;认真实施国家纺织专项项目,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搞好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上下游企业间协作开发和创新,打造纺织完整产业链;推进纺织园建设,促进纺织集群发展;加快品牌建设,提升全行业竞争力;加快纺织行业平台建设,促进全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