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成为辽宁第一大支柱产业
当“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之时,辽宁响亮地提出:“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
辽宁的自信,来自曾经拥有的众多的“第一”。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台组合机床,第一辆内燃机车……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源远流长,中国工业化的丰碑上镌刻着辽宁的贡献。
辽宁的自信,更来自今天创造的新的“第一”。在地铁施工中大显身手的我国第一台双护盾硬岩掘进机,实现了我国在超大型船舶研制上“零”的突破的第一条30万吨超大型油船,装备高级轿车的第一款高性能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辽宁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升级换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上走来辽宁装备的新方阵。
2006年,辽宁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24.8%,成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今年上半年又增长34.5%。在装备制造业的178类产品中,辽宁居于全国前列的就有58类,占32.6%。
装备,经济发展必备;装备,国家强盛必备。
装备制造业,辽宁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老基地,新面貌:
一道奋起的曲线
装备制造业在辽宁是老产业――多年来一直是全省工业支柱。装备制造业在辽宁又是新产业――新的技术:大量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使装备制造成为高科技的代表;新的布局:铁西工业走廊、临海临港工业园、“五点一线”产业开发,辽宁装备制造业正在发挥集聚效应;新的企业:转换机制,重组改造,一批现代化的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挺起脊梁。
从“老”到“新”,辽宁装备制造业划出一道奋起的曲线。
上世纪90年代,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矛盾,把辽宁装备制造业推入困境:产品卖不出去,许多企业停产,全省工业企业连续57个月亏损,下岗职工上百万人,占全国的1/10。
装备制造业莫非真的走进死胡同?几十年积累的优势莫非真的被市场抛弃?
辽宁没有服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制造业生产机器设备,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和竞争力。美、德、日等主要发达国家,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暂时的不景气,不代表装备制造业没有未来。
“辽宁要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努力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省委书记李克强说。
辽宁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素有“共和国装备基地”之称;辽宁有数百万产业工人,其中高级技工就有40万人;辽宁有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辽宁的企业正在经受改革的洗礼。得天独厚的条件凸现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辽宁乘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春风,重新高扬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大旗,决心把老工业基地打造成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新基地。
新基地需要新思路。辽宁开阔视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对装备制造业重新谋篇布局。
――东搬西建,沈阳铁西区摆脱困境,一个面积350平方公里的“沈西工业走廊”初现雏形。
铁西新区,绿树鲜花中一幢幢现代化的新厂房拔地而起;铁西老区,新建的居民小区,商场酒店,花园绿地,错落有致。新老铁西,面貌一新,难寻昔日老工业区的昏暗破旧。铁西集中了沈阳60%的工业企业,被称为“东方鲁尔”。然而,铁西一度困难重重,40万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被戏称为中国最大的“度假村”。铁西改造面临艰难选择。是继续注资拯救老企业,还是把企业放入城市发展的大盘子中去搞活?辽宁省和沈阳市果断决策,全面实施搬迁整合。老城区和铁西新区之间的级差地租,使206户老企业获得土地置换资金120亿元,在铁西新区卸下包袱轻装前行。铁西老区改造成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几百根大`烟囱倒下去,两个崭新的铁西站起来。目前以铁西新区为核心的“沈西工业走廊”已成为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聚集地。
――“两区一带”,辽宁装备制造业转身向海,有了新优势。
过去辽宁的装备制造企业集中在腹地。2005年,辽宁提出“五点一线”沿海发展战略,装备制造业在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中挑大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将以造船为重点,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大连临港工业区正在打造成运输装备基地。大连临海工业区则为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专用码头,供大件下海。沿海与中部城市群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合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新思路,新变化。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低谷,跃上新的台阶。2006年,辽宁的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首次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老企业,新活力:
一场深刻的变革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在于装备制造企业活力的焕发。
辽宁是工业密集区,也是国有企业密集区。旧体制的微观基础上矗立不起来新的产业大厦。辽宁以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体制再造,探索产权多元化,破解国有企业改革这道难题。
国有企业改革是不懈的探索。沈鼓集团今年与中石油、中石化签署了各占总股本30%的组建新公司的框架协议,并拟于年底前完成新沈鼓集团组建工作,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上市。沈鼓资产状况良好,产品供不应求,这么好的形势为何还要与别的企业“重组”?难道不怕引进了巨头失去控制权?对此,沈鼓的回答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是缺资金,而是以此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转变,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拥有更强健的肌体,促进未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发展。
沈鼓的“主动出击”,是辽宁国企开阔视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一个范例。省国资委评价:“产权多元化不仅带来了新的资金,也成了新体制新机制的生长点。”
辽宁一大批国有企业敞开怀抱,面向省内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机制。目前,辽宁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已达85%以上。
国资,民资,外资,辽宁多方引进战略投资者。中央企业成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辽宁的一些大型企业都是职工上万、资产几十亿的“大块头”,一般投资者不具备实力;一些重大装备,还涉及产业安全问题。辽宁把目光投向中央企业。“大块头只有更大块头的企业才能推动,才能保证技术支撑,保证主营业务发展。”中国兵器集团、中国铝业集团等央企纷至沓来,与辽宁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有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的收购兼并,重现生机。辽宁改制的大中型企业中,一半以上是由央企兼并、控股或参股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辽宁注重企业体制创新与内部机制再造紧密结合。“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都是要得罪人的事儿。可为了企业的发展,我们还是得挥起‘手术刀’。”大连重工起重集团董事长宋甲晶谈起企业内部改革,感慨万千。干部制度改革,集团本部组织机构砍掉一半,干部能上能下;用人制度改革,每年一定数量的员工末位淘汰;分配制度改革,干得好的员工月收入上万,干得不好的,只能拿几百元。有阵痛,更有收获。4年前,大连重工起重集团员工上万人,经营总额16亿元;现在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预计今年经营额将超100亿元,而员工只有4000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1.38亿元,增长13.4%,实现利润总额209.02亿元,增长2.4倍。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社会工程。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人员众多,债务巨大。辽宁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配套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安置分流人员,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债务重组。目前,全省就业形势明显好转,2005年离岗失业人员有258万多人,到2007年一季度离岗失业人员就业率已达到80%;城镇登记失业率大幅下降,由2004年的6.3%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4.7%,稳定就业率达到63.5%,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仅沈阳市就为推进这些配套改革支付社会成本170多亿元。
蓄之既久,发之必速。改革让企业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共和国装备基地”重现辉煌。今年上半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利润增幅分别达34.5%、76.3%。
老产业,新技术:
一条创新的道路
一台盾构机20多米长,一台门座起重机8层楼房高,一台连铸机上百吨重――重大装备的确够“重”。不过,重大装备的价值却不在于此,而是其内含的高精尖核心技术,否则再大的设备也只是一堆钢铁。
重大装备核心技术哪里来?辽宁一些装备制造企业也曾走过弯路。“引进―落后―再引进”,资金一轮轮投入,高技术含量的大型装置仍是国外产品的天下。
“尖端、核心的技术永远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自主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切身的感受。
QC185燃气轮机,在沈阳黎明公司也被称作“争气机”。几年前的黎明公司,刚刚军转民,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但黎明还是果断下马了多个与主业不相干的项目,聚集航空发动机工业最精粹的力量,向装备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燃气轮机发起进攻,生产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舰用燃气轮机,使我国在国防、重工业领域的动力装置不再完全依赖进口,开始装上“中国心脏”。“我们全力以赴研制生产燃气轮机,就是要争一口气,在这个高科技行业实现国产装备的突破。”在黎明干了40多年的工程师周义说。
“再穷不能穷研发。”沈阳鼓风机厂每年都有严格控制的资金计划,唯独对技术开发和员工培训费用“上不封顶”,还明确每年要至少将销售收入3%―5%用于技术开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转子车间中,每分钟可达6万转的加工中心正等待出厂。沈鼓党委书记李军介绍说:“别小看这黑不溜秋的东西,代表国内顶尖技术。过去,我们两个月都造不出来,现在半个月就能出厂,客户排着队要。”
研制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是重大技术装备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主创新靠企业,也离不开政策的扶持。
“我们这样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也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真是想不到。”大连大森数控自主研发的五轴连动数控系统刚刚获得辽宁省有关部门的奖励,总经理杨玉洪备受鼓舞。
大连市经委副主任张乙明介绍说,大连市早已明确,不论是民企还是国企,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不点”,只要搞创新就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支持包括优惠政策,也包括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仅机床数控系统这一项,大连市就出资2000万元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支持企业研发。
要让好政策在重大装备创新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辽宁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搞研发。其中2005年,辽宁全省有69个装备制造项目获得技改贴息资金2.8亿元。沈飞、大连船舶重工、瓦轴等骨干企业,已建起18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均不同程度地得到政府资金支持。
众手推得泰山移。辽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结出累累硕果:沈鼓集团自主设计制造的5.2万立方米流量空气压缩分离装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乙烯市场30多年的垄断;远大集团4米/秒高速电梯,突破了洋品牌的多年包围;还有500千伏超高压大容量输变电设备、70厘米型曲轴核心部件……越来越多的中高档重大装备打上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印记。
好产品受到市场追捧。美丽的大连港一片繁忙景象,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兴旺直接反映在这个出海口上――进出港货物量快速增长,老码头早已满负荷运转,新港区也是热火朝天。一台台装船机紧张地工作着,一排排大型装备好像整齐的列兵立在岸边,等待着上船出海。
风正帆扬再起航。辽宁装备,正在走向大江南北,装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