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并非抑制通胀必经路
CPI数据的高企,“通胀风险仍须关注”的判断,让加息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了抑制通胀,管理层表示“可以使用包括利率在内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不需要过于频繁地调整利率,但未来数月仍不排除利率调整的可能。他表示,央行满意目前的利率水平,并认为2008年不会有太大的通胀压力。
抑制通胀是央行近期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央行一年内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经济形势所作出的判断来找到一些线索。去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的结论是,“未来价格上行风险有所加大,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今年第一季度是“未来价格上行风险依然存在,价格走势值得关注”;第二季度为“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胀风险值得关注”;第三季度变为“价格整体上行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风险仍需关注”。
表述文字的不同,显示出央行对经济数据的不同理解。同时,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出的论断,与宏观经济数据的走势相吻合。于是,市场各方都在胆战心惊地等着加息的“靴子”落下。但“靴子”迟迟没有落下,市场惴惴不安。
利率水平取决于经济数据的状况,央行一直密切关注着经济数据的变化。最近的一系列数据表明,国内通货膨胀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点。8月份CPI为6.5%,9月份为6.2%,10月份则又回升到6.5%。尽管各月的通货膨胀率有所波动,但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年的通胀率会在4.5%左右。
央行今年已经加息5次,以抑制通胀持续上升。最近一次加息是在9月中旬,当时央行将基准利率水平提高27个基点,由3.60%提高至3.87%。
加息是抑制通胀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加息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而且这种副作用是我们想竭力避免的,比如贸易顺差,国家正在采取种种措施减小顺差的增长幅度。于是,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抑制通胀难道仅有加息一条路吗?
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均表明,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的背景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商品成本上涨幅度。虽然这种传导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但长期来看,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会对零售物价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央行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一个新提法。
“要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定通货膨胀预期”。这是下阶段的调控手段之一。对此,有专家解读称,下阶段,利率杠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有望继续发挥,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仍继续存在。可以预期,在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增大、物价上行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年内央行再度进行加息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同时,汇率政策的作用也有望在抑制通胀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简言之,汇率政策就是人民币升值幅度及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央行近两年也一直在向这方面努力。人民币自汇改以来累计升值幅度已接近10%,且近来升值有加速的趋势。
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多种途径,至于具体的途径需取决于全球经济形势。今年5月,央行已经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区间从正负0.3%扩大为正负0.5%。
本币升值对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决策层普遍持乐观态度,认为明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