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蚕农在“毁桑改田”
对于蚕农而言,进入11月,正是封闭桑园、休养生息的时间,然而在江都、高邮、邗江这些养蚕的传统地区,一部分蚕农却开始毁坏桑田,准备来年耕作种粮种菜。扬州市桑蚕技术指导所黄健主任告诉记者,今秋不利的天气、严重的病害以及秋茧大跌价,让不少蚕农受到了重创,同时,传统作物的种植效益正在攀升,比较之后,部分蚕农作出了“毁桑”的选择。
江都桑蚕技术指导所许所长介绍,今年江都全市共发出18400张秋蚕种,按照往年的收成,每张蚕种的产茧量应该在80斤左右,而今年平均产量只有47斤,不到往年的六成。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今年秋季遇到历史上少有的特殊气候,蚕期中,高温闷热与阴雨冷湿天气交替发生,蚕儿龄期缩短,食桑不足,发病较重;二是今年秋季农业害虫防治期延长,农药残留较多,蚕儿不结茧的情况较往年严重。
江都郭村镇一位蚕农今年养了10张蚕种,每张产茧50多斤,但秋茧的收购价只有每斤6元,而去年秋茧的收购价格在12元以上。在如今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扣去成本和人工,养蚕陷入了“越养越亏”的怪圈。
黄健主任认为,广大蚕农要“手下留情”,保住桑园,因为这是我国传统丝绸行业的基础,也是广大蚕农致富的“绿色银行”。自从国家放开市场后,蚕茧的价格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准,蚕农基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今年秋茧价格“腰斩”现象的出现实际也是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有波峰自然有波谷。除了受市场丝价下跌影响外,蚕茧品质的下降也是重要原因。实际上,综合近几年的茧丝绸行情分析,国际国内市场对丝绸的需求总量是基本稳定的。预计到明年春季,茧价会有一定程度的回升。
扬州大学农学院高晖博士认为,和粮食作物不一样,蚕茧实际上是一种更加贴近市场的农产品,蚕农的利益与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这就要求蚕农能够踏准市场的步点,同时不断提高科学养殖技术;政府部门要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以及对行业运行的预计,指导蚕农合理生产;同时农技部门在遇到特殊气候时,更要加强技术指导,确保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