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麒麟官袍500年后“复活”
8件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丝绸官袍,被盗墓贼从四川浇浆大墓中盗出后,一路流离辗转来到南京,被南京市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发现后才有了归宿,但已经破损严重。近日,记者从南京市博物馆了解到,经过一年多努力,一件带有麒麟纹的明代“缎地麒麟纹曳”官袍和另外一件梅花纹官袍已经修复完毕。
在南京市博物馆保管研究部主任顾苏宁的带领下,记者得以进入南京市博物馆的保管库房。修复完毕的“缎地麒麟纹曳”呈咖啡色,圆领,宽摆,袖子非常大,在胸、背、袖面及下摆处织有麒麟纹与云纹相组合的纹饰带。顾苏宁说,除了这件衣服外,另外一件修复的衣服是梅花纹,腰部还有一排褶皱,和今天女孩穿的百褶裙非常相似。
顾苏宁1999年征集到这批官袍时,官袍破损严重,团作一堆。由于在墓穴中遭遇过水浸,纤维都发生了异变。为修复这两件明代官袍,南京市博物馆联合苏州丝绸博物馆进行攻关,最终形成了修复方案:小裂口利用自身面料缝合织补,大破洞采用面料衬底,再用织补和绣补缝合。
修复官袍,不仅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核实明代官服的款式,保持历史信息的准确性。经查阅史料,得知“曳”原来是蒙古族传统服饰改制而成,在元代时是天子和百官内廷大宴时穿着的礼服,服装形制与深衣类似,即衣裳相连,上衣较紧窄,下裳较短,大襟、长袖并在腰间有多道细裥,“缎地麒麟纹曳”即是这种典型的款式。
在摸清织补方法以及历史信息后,联合专家组花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两件官袍的修复。顾苏宁认为,“这种修复的重要性不亚于重新复制,因为它不仅能更好地抢救和保护原文物,还实现了真正的‘复活’,大大提高了陈列展览与收藏研究的价值。”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