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服装:重塑“上青天”
“要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研讨我市老城区国有企业‘退市进郊’或‘退市进园’中搬迁改造、土地置换、产业转型、债务重组、人员安置等问题,分析对城市产业布局和集群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讨论定位政府服务引导和市场配置的关系,寻求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之路,推进相关行业产业集群的建设,提高我市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日前,副市长胡绍军在“青岛市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暨产业集群发展”高层研讨会上表示。
10月25日、10月31日、11月8日,青岛市政府国资委先后举办三场“青岛市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暨产业集群发展”高层研讨会,分别就纺织服装、机械、化工三大青岛国有企业重地现有经济结构和未来区域布局调整进行了高端讨论。与以往相比,本次系列论坛更加注重企业的想法和专家的声音,这些共同的呼声将成为未来青岛几大国有企业复苏的重要导向。
在青岛100多年的工业成长史里,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以及化工三大板块曾经都是青岛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力量,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些老的工业企业无一例外地因为规模、技术、配套、市场等各方面的原因陷入了暂时的困境。“纺织、机械和化工均是我市的传统行业,曾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但因多年行业内企业过度分散、产业链不完整,很难形成集群化发展。”青岛市政府国资委主任于大江表示。
近几年,我市纺织服装、机械、化工等行业的一批老国有企业,经过持续的改革调整重组,企业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中,纺织服装企业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目前,纺织总公司“一个工业园区、两个现代都市工厂”和海珊集团“海珊工业园”的建设已经启动。
在这种情形下,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集群建设的角度研究国有企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调整就显得尤为必要。市国资委组织探讨我市国有企业重点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思路为今天国有企业加快产业调整和区域布局提供了更好的政策背景,另一方面,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思路,这些老牌国有企业不仅涉及青岛几大重点工业领域的未来发展前途,更牵扯到成千上万的老产业工人的潜在命运,这种调整对于促进和谐发展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尝试。
从整体来看,纺织服装、机械、化工三大行业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只不过是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大提速的一个先锋队,更多的是尝试,而新一轮的国企改革调整已经蓄势待发,而所有的改革调整将为青岛国有企业的发展提速。
“青岛纺织总公司的目标是依托棉纺、印染、针织服装、海外事业、国际贸易和综合产业六大板块,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打造一个融工贸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产业链配套完整,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和品牌集群。”青岛纺织总公司董事长闫勇表示。
而海珊集团也为未来发展描绘了清晰的画面:以高档家纺和高档服装两大优势产业为发展“龙头”,以已初步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高档提花毛巾类、高档装饰用品类、高档西装类三大优势产品功能性、智能型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力争利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海珊工业园建设,积极打造家纺服装制造基地,通过不断的经营,将家纺、服装产品打造成国内著名品牌。
基于历史的因素和当前大规模的工业企业“退市进园”的需要,我市纺织服装工业已经具备了重塑“上青天”强势的历史机遇,而在机遇面前,纺织总公司和海珊集团两大国有纺织板块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上青天”美誉
早在上世纪初期,青岛的九大纺织企业就悉数建成,而且许多纺织企业都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几家大型纺织企业员工都超过了两万人。当时,青岛除了纺织企业,还有丝绸厂和印染厂,这些企业都成为后来青岛纺织服装工业的雏形。
建国后,青岛在纺织领域的地位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纺织行业“上青天”时代,青岛的纺织实力要比天津强大两倍,这是青岛纺织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后,随着限产压锭、物价连续上调、生产成本加大等诸多因素的连续出现,青岛纺织产业开始走下坡路。
记者在研讨会了解到,青岛纺织总公司通过减债、改制、退出、分流安置职工等方式,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已经拥有棉纺、印染、针织、海外事业等几大板块,下辖20多家企业。2006年,通过与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济南办事处签署《债权债务重组框架协议书》,旗下42户企业的金融债务寻求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法,为下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海珊服装服饰集团的重组之路也已经开启,这家于2000年设立的市直企业集团目前控股和参股企业16家,职工5200人,主要集中到巾被、西装、衬衫、装饰用品、毛毯等,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目前,海珊集团引进的世界最先进的高档提花设备100套已经落户位于城阳的海珊工业园,并形成了年产3300吨高档大提花巾被的生产能力。
布局和配套同步
“青岛纺织总公司制定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把‘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作为五年发展的重要举措,这种转移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城市纺织工业重心要转向品牌、研发设计和增强市场控制力等方面。”闫勇透露。
从当前产业发展态势来看,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企业集中,而是靠市场配置、靠价值链联结起来的企业联盟。无论是青岛纺织总公司还是海珊集团,就其目前的现状与青岛未来的发展需要,其发展道路必然是产业配套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同步进行。
据了解,青岛纺织总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将通过对现有棉纺织企业的调整重组以及战略伙伴的合作,实现“一个园区、两个都市工厂”的棉纺织产业架构,产业规模将达到棉纺锭26万锭、无梭织机1600台,打造为世界名牌服装和家纺产品配套的高档面料产业基地,位于胶州的青岛纺织染整工业园正加紧建设,其中设施一流、装备世界顶级设备的棉纺核心企业——青岛纺联银龙纺织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经开工投产。
而海珊集团在城阳青大开发区内已经取得规划用地600亩,用于建设家纺产业区和服装产业区。而在青岛纺织总公司的战略体系里,棉纺织工业将以胶州的青岛染整工业园为主体;印染板块将以位于莱西的凤凰印染工业园为主体,其已经发展成国内产能最大、技术领先、产品一流的蜡印染面料生产基地;而针织服装板块则以城阳的青岛纺织工业园为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青岛纺织总公司和海珊集团都面临两个同样的问题,就是资金和土地。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而资金需要存量土地来解决,如何处理好资金和土地之间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纺织工业发展的关键。(记者门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