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热”的冷思考
在华尔街有句名言“中国是最后一块肥肉”。但随着印度制造业的苏醒和基础建设领域的开放,投资者们开始睁大眼睛打量这个民间消费能力增长超过35%的潜力股。中国和印度,像两个欢喜冤家,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两国之间,使得彼此对对方都甚感神秘。在互相比较与吸引中,越来越多的中国缝制机械企业也开始了解印度,并踏入掘金印度的队伍。印度人的钱真的好赚吗?
任何到过印度的人都会为绵延的贫民窟所震撼,对衣衫褴褛,怀抱婴儿的母亲久敲车窗乞讨的情景记忆犹新。然而,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有着3亿多被称为绝对贫困人挣扎的国家,如今却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热土”。对于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来说,这样的一组数据足以让老板们的神经迅速兴奋起来: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仅第一季度我国就共向印度出口缝纫机57646台,其中,绣花机出口1216万美元,增长63%;自动平缝机出口324万美元,增长2.3倍;普通工业缝纫机出口445万荛元,增长56%;在所有出口的地区中以印度出口增速最快,高达66%,成为我国缝纫机出口的最大市场。
早在10年前,随着印度制造业的苏醒,很多经验老到的中国缝制机械企业就已经看到了机会。2005年,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国际舆论界普遍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据统计,印度的纺织工业是该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纺织品年产值360亿美元,占GDP的5%,在目前世界纺织品贸易市场占有率为3.5%。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纱线生产国、世界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纺纱、织布及印染业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除此之外,印度的纺织业有着3500万的就业人口,仅次于农业。充足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是印度纺织工业能与中国相抗衡的最有力“武器”。然而,在印度,作为服装业上游产业的缝制机械行业的制造基础却非常薄弱,本土缝纫机生产厂家大多仍以生产家用机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零部件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
对此,“第二届印中贸易论坛暨投资洽谈会”组委会负责人明确指出,纺织服装机械在印度的发展空间很大。印度纺织工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迅速在全球纺织品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但以目前印度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业的现状,无论是制造水平还是加工能力都难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的需求。踞相关媒体报道,印度政府正在考虑设立一个独立机构,专门负责促进对纺织服装机械和设备制造的投资。该机构将加强与德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等纺织服装设备制造大国的联系,鼓励外资在印度设立合资或独资公司。印度纺织业界普遍认为,与印度相比,中国纺织服装机械在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规模方面都领先一筹。与欧洲相比,同等档次和质量的中国纺机设备价格仅为欧洲的1/3。印度纺织企业对中国的纺织机械情有独钟,更希望与中国纺织机械企业合作。
鉴于此,缝制设备企业对开拓印度市场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设办事处,寻求代理商,办工厂,加大参加当地展览会的投入等。近年来,以绣花机企业为代表的“海外拓展团”纷纷在印度与当地代理商合作,成立组装中心,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印度虎”的崛起,让正处于高速发展后调整期的中国缝制机械企业看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回顾2006年中国缝制机械企业进军印度市场的势头,正可谓热度不减,但也有不少客观问题需要冷静的思考。
无论做生产还是经销,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跨出去的第一步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印度有着非常复杂的的历史,由550多个土邦族合并而成。仅看它的货币卢比,上面的文字就达14种。在当地,共有22种官方语言,另有上千种方言,这就给到当地外国人在交流上带来困难,也增加了外国人到当地投资的难度。而目前行业内,尽管不少企业有自己的英语专业人才,但都缺乏英语专业术语的训练,很多企业连产品宣传册上的英语也错误连篇。
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落后的基础建设水平,低效率的政府运作体制和腐败问题位列外来资本不愿意进入印度市场原因的前三位。基础设施的薄弱是目前让印度政府非常难堪的一个现实问题。印度拥有号称亚洲最大的公路网,但实际上,高速公路仅相当于中国的省级公路,平均时速很难超过60公里,真正封闭的高速公路总长只有200多公里。这给企业生产、物流带来一系列的题,原材料堆积在港口,而货物则存放在厂房,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只要想起这个问题就立刻头疼。政府运作效率方面,在印度注册成立公司需要89天,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数字是43天;在印度,一项合同的执行通常需要425天,但在其他地方仅需286天。说到印度的官员腐败,有人曾形容其严重的程度,在中国的官员虽然贪污投资项目的资金,但是至少豆腐渣工程也会做一个摆出来,但印度的官员对项目资金层层分流,也许最后修路一分钱都不剩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政府运作效率,对于以贸易型为主的缝制设备企业来说,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少。如企业打算在印度设立自己的组装工厂,就必须考虑上述两个因素,它们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作。
在印度建办事处或设厂的企业,都无可避免的要涉及到聘用当地员工的问题。在印度,过于僵硬的劳动市场运作体系已严重影响到国外资本对该国的投资热情。印度的劳动法过分保护劳工利益,导致裁员在印度变成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各主要投资热点国家和地区中,印度劳动力市场机动性几乎排在最末。无论是经销、办事处还是建立工厂,企业想要快速融入当地文化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招聘当地员工。面对僵硬的劳动市场运作体系,我们的企业准备好了吗?
从整体上讲,我国缝制设备企业的素质并不高。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提高素质,是客观形势对它们提出来的普遍要求。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素质,才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对于已经跨出国门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注意产品质量的控制。质量不过关,既影响到货款的回收,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海外之路能走多远。另外,如何做好产品的市场调研也是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国际商品市场极大,而任何新产品都有其市场。在执行行销策略之前,最好先做好市场调查的工作,并预估促销这一新产品所需的费用以及及可能发挥的效益。除了市场调查之外,对某些产品而言,产品周期及旺淡季之评估也很重要。2006年第一季度的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从第一季度我国向印度出口缝纫机的结构中可以看出,自动平缝机是印度从我国进口的主要的增长点,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其他两种产品,而普通工业缝纫机的增长速度最低。许多前期市场调研工作准备充分的企业,在这场每硝烟的战场上大获全胜。
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企业能否在印度淘到“金子”,取决于自身能否规范行为,从而避免价格战带来的恶果。随着“印度投资热”的进一步升温,缝制设备企业更需在积极准备的基础上,冷静、理性地作出分析,寻找更适合企业自身的途径加入至掘金印度的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