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毛皮碎料化废为宝强县又富民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化废为宝。这12个字在记者来到河北原阳之后有了深切的体会。据了解,阳原县目前皮毛业年交易额已达10亿多元人民币,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年加工各类皮毛材料800多万吨,其中水貂材料300多吨,狐狸材料200多吨,碎皮加工量占到全国80%%。该县现有皮毛加工户1500多家,从事皮
毛加工人员达5万多人。这些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是当我看到那些能工巧匠们把原本被别人废弃不用的狐狸前腿皮一针针一线线地加工成了漂亮的皮褥子“月亮湾”、狐狸鼻子皮加工成了“圣诞树”、貂的脑袋皮毛加工成了“梅花头”的时候,看到那些耳朵、肚腹等边角碎料被拼接成美伦美奂的高档汽车配饰、家具、服装面料的时候切实感到了裘皮产业是一项强县富民的产业。
从北京坐汽车向西三个多小时就来到了河北阳原县,这里素有“皮毛之乡”之称。目前仅皮毛加工一项全县人均收入达到800元,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同时皮毛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养殖、餐饮、娱乐、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促使就业机会增多,从事相关产业人员近10万人。
在10月19日的“首届中国阳原国际皮毛节”开幕式上,阳原县政府正式向中国皮革协会提出“中国毛皮碎料之乡”的申请。之后,阳原县皮毛大市场同期开业。该市场集加工、贸易、科研、服务于一体,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配套设施及功能最完善的皮毛市场。该市场占地402亩,总投资3.2元人民币,其中港资占49%%。市场共分商务中心区、工业区、科技研发区、新城开发区和行政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
县长郭英在开幕式上讲话说,近年来,阳原皮毛产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浙江的崇福、海宁等地。与同样地处河北省的尚村、大营等地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只有调整发展战略,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险。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传统产业要寻找利益基础,就要在产业区间为产品打上差异化的特质。我国皮毛产业发展较强的地区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明确的产业定位,比如浙江海宁以生产低、中、高档裘皮服装为主,河北辛集、蠡县重点发展皮革产销,枣强大营圈定皮草原料经销等。阳原皮毛产业为了与“海宁裘皮”、“辛集皮革”、“大营皮料”等物色产业形成错位竞争,对自己的皮毛产业进行了科学的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毛皮碎料之乡”的定位将给阳原的皮毛产业带来战略调整的准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