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棉股份总经理李会江----勇攀行业最高峰
前不久,山东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会江,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消息传到他所在的德棉,广大干部、职工无不为之感到光荣和骄傲。
德棉是个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老企业,伴随着1984年国家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朴实无华的德棉人经过近二十年的打拼,经济效益连续二十多年保持同行业先进水平。这些成绩的背后无不包含着作为企业当家人和带头人的李会江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李会江生长在齐鲁大地的他,经过江苏大学几年的学习,既有着山东人的粗犷、豪放,又有着江南人的精明、睿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敢为天下先,勇于走别人没有走过路的胆略和魄力。早在1989年,时任车间技术员的李会江,担当起公司第一次实施具有突破意义的技术引进项目--在国内纺织行业第一家引进国外特宽幅喷气织机及其配套设备的安装、调试重任。由于这些设备是国内企业首次引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面对一台台机电一体化的崭新设备,一本本厚厚的外文资料,究竟从何下手?
"鲁迅先生曾讲过'世上本没有路,只是人走得多了,才形成了路',既然我们接下了这一任务,为后来人淌出一条路子来就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李会江鼓励他的同事们。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与同事们天天泡在安装现场,一边翻译技术资料,一边开展工艺研究,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尽管披星戴月,非常辛苦,但是他却乐在其中,有时为了弄清一个技术难题,回家之后继续查资料直至深夜。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不仅保质保量、安全高效地完成了安装、调试任务,同时还经过多方面改造,顺利地织造出了高支高密、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打破了外国专家有关该批设备"只能织造低密度产品"的定论,为我国纺织行业开好用好引进设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被世界投资银行评为样板工程,省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为此专门在德棉召开了现场会,就连洋人们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折服地连连伸出大拇指夸赞德棉"OK"、"德棉人了不起"。
2001年7月初就任公司总经理后,创新、创造更是成了李会江不懈的追求。他认为: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进步的动力源泉,创造是实现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根本途径。为此,上任伊始,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全面推行ISO9002、ISO14000、OHSAS18000等国际标准化管理体系为起点,大胆进行观念更新和管理创新……
过去,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德棉开发一个新品种少则二十多天,长则一个月,很难适应日益个性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为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李会江下大力气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公司产品开发满足不了快速多变的市场要求,他就组建起一个设施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及新产品开发中心,并实行24小时弹性工作制,保证做到客户样品随到随做不过夜;公司自身的开发力量不能与国际流行趋势接轨,他就与国内多家专业纺织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开发的运行模式;同时他还建立起全员开发的工作机制,使新品种开发由过去的设计部门"单打独斗",变为多部门联合作战;为了适应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市场需求,他从完善生产流程入手,在国内同行业率先提出了使用整浆联合机、制样机用于小批量产品生产的构想,并获得巨大成功。目前,该公司新品种的开发速度从接单到出样品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三高"产品产值率已达60%以上,其中80支以上高支棉纱占到了70%以上,比他上任时增长了五十二个百分点,织物经纬密总根数也由过去的200多根逐步增加到了500根、600根,个别产品甚至达到了1000根以上,并且先后有十几个产品入围世界纺织大会推介优秀面料或中国流行面料发行榜;"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和"彩棉纱"两大系列产品,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装饰布艺系列产品荣获2006年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初步实现了由生产跟着市场走向依靠新产品开发引导市场消费的转变。
李会江始终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遵循"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档次,追求高效益"的技术改造思路,投巨资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这些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德棉先后投资数亿元实施了第一、四、六、八批国债技改项目。这些技改项目的实施,使德棉的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关键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地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品品种结构得到了优化,提高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德棉无梭织机已经达到997台的生产规模,无卷化率达到65%,无结纱比重、无梭织机占有率分别达到100%和100%,综合装备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亦达到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在德棉陆续建成的高支高密无梭布的新建厂房里,只有生产设备在高速运转,却看不到传统纺织企业中人来人往的局面。该项目的万锭用工人数仅有25人左右,创出了优质高效的成功典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不断上升的高成本时期,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如何突破"重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李会江的做法是,独辟蹊径,捷足先登,采取抓龙头、抓关键的方法,把节约资源能源,向有效投入合理产出要效益作为生产经营工作的主线,依靠先进的节能技术,努力节能减排。染纱车间过去染色前处理长期存在着温度低、耗时长、水电汽用量大的问题,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这个车间的干部职工经过改进染色工艺,不仅提高了温度,减少了用时,而且,每染1吨纱节约水电汽费用就达1440元。针对空压机冷却用水水质差,容易造成空压机冷却系统结垢堵塞现象,致使其损坏率高,排气效率低,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并造成每小时200立方米的冷却水被白白排放掉的问题。他果断决策,投资近百万元新上了一套软化水系统,不仅提高了水质和排气效率,同时,由于做到了闭式冷却消耗,使原来被排掉的冷却水也得到了重新利用。为了减少调节生产车间温度的空调用水,最近两年在他的决策下,公司还先后投资240万元,购置了3套溴化锂制冷机组,使车间空调用水全部由过去的井水喷淋降温改为溴化锂制冷,既提高了制冷效果、又使冷却水做到了闭式循环再利用,每小时可节水160立方米。另外,他们还采取降低空气压缩机进气温度和适当调低空气压力等办法,提高空压机能效比率,使得每度电的产气量由过去的5立方米提高到6立方米以上,最高的达到8立方米,每年节电370多万度,节省电费220多万元。对此,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和全国行业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给予了报道和介绍。
科技以人为本。技术出身的李会江总经理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为了激发员工重视技术、重视学习的积极性,他带领德棉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职称系列工资标准,以技术职称来决定相应的工资标准;为提高工人学习技术的热情,公司还设立了职业技能等级工资标准,以工人技术等级决定工资。此举彻底改变了仅按照职务岗位高低来定工资的局面,形成了职务、职称、职业技能三个工资系列标准并行的局面,极大地激发了行政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重视技术、注重学习的创业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企业的建设。
"不仅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还要打造高素质的人才"。--李会江如是说。在他的心目中,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关心职工就是关心企业,重视人才就是重视企业,企业不仅要以赢利为目的,还要注重人才培养,不仅包括企业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也包括操作尖子,技术能手等"能工巧匠",要让职工感到在德棉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有发展、有前途,这才是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力量源泉。目前,该公司已聘任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0人,初级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100多人,仅最早开展岗位资格认证的整理车间,就有20多人取得了第二岗位技能资格认证,10人取得了第三岗位技能资格认证。他十分注重充分挖掘蕴藏在职工中的智慧和创造力,专门制定了有关创新成果评审、奖励办法,成立了专门的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凡是职工在技术创造、工艺研究、生产操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明显,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新成果或"绝活"、"绝招"、"绝技",不仅给予奖励,有的还以创新者本人的姓名给予冠名表彰,真正做到使创新者有名、有利、得实惠,从而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人人想创新,人人讲创新,人人争创新的良好风气。最近几年,先后有6项职工创新成果受到冠名表彰,平均每年有120多项工艺、技术、管理创新项目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奖励。
李会江在创新创造,攀登行业最高峰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同时也有力的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使德棉一次又一次的站到了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成为全国棉纺织行业的佼佼者。为此,他先后多次被授予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经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企业家、全国纺织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以及德州市优秀企业家、十佳厂长(经理)、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最近,又荣获了"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