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纳米科技加快国际化进程
上海交大、上海大学以及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的三项纳米技术,近日分别与法国、德国三家顶级的纳米企业和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从光学镜片到病毒检测,纳米的应用前景离生活越来越近,同时上海纳米的发展步伐也为众多国际同行看好。一位外企总裁认为,“上海不仅有巨大市场,还将是巨大的技术提供方”。
从2001年起,本市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纳米科技发展。2002年至2006年,本市纳米科技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72篇,申请专利852项,其中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碳纳米管等技术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研究纳米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科学家高濂更被美国情报研究所列为世界上“被引用频次高的科学家”。
伴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上海纳米企业的年产值也从最初5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亿元人民币。由于纳米无机有机分散共性技术的解决,使纳米材料产业链有了雏形,纳米改性复合材料、纳米涂层等渗透到纺织、橡胶等各领域。传统概念中闷热不透气的化纤,通过纳米技术改良,不仅透气,还能抗静电、抗菌、保暖,不少内衣生产商已开始应用。
上海在纳米技术方面的过硬“底气”,使外国合作方在看中上海市场的同时,更看中技术本身。通过和德国Invitek公司合作,上海交大和上海奥润微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纳米核酸诊断试剂已顺利进入欧洲市场。上海交大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古宏晨教授介绍,随着医学诊疗技术在分子级别上的突破,DNA分子、病毒分子等的“体量”正好是纳米级,因此相应地采用纳米级工具,如纳米磁性小珠等进行诊断、治疗,灵敏度更高。下一步,双方的合作将扩大到肿瘤分子诊断领域。
国际合作中,上海纳米科技能与国际顶级研究机构“平等对话”。德国生物中心擅长用计算机模拟纳米级别的分子运动规律,而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在相关领域的实验技术独树一帜,引起德国专家的兴趣。双方优势互补进行合作,合力研究在纳米级别的水环境下各种生物分子的行为。这项颇为前沿的基础研究,将为今后的纳米生物检测技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