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资为盛泽纺织工业创造长远财富
2000年至今,江苏吴江盛泽镇这一土地资源匮乏的地区,依靠对新型纺织装备的有效投资,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增长的发展道路,不但自身发展成为纺织重镇,也让当地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薄型面料生产基地。而在高质量增长的背后,是当地1万多台国际一线水平的喷气织机、4000多台性能优异的喷水织机和数量可观的新型经编机作为设备支撑。在此之前,在镇政府“科技提升竞争力”的观念引导下,当地淘汰了3000多台落后的喷水织机。过程令人痛苦,结果却让人欣慰。过去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很多织物每米只能卖1元多,全靠跑量;而现在,很多织物每米的销售价都在30元以上。科技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了产品品质,不做同质化产品成为很多企业制胜的法宝。
科技投资带给盛泽镇的不仅是巨大的财富,更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品质的提升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10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吴江盛泽镇如何依靠科技力量激活传统产业潜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盛泽镇的成功正是今天纺织工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加大科技投入,用新型装备提升产业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力量。
在达成这种共识之前,我们曾走过不少弯路,行业内曾出现“不技改等死,技改找死”的声音。尽管这种观点的形成有其复杂的背景,但在一段时间内,它确实反映出企业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本质的认识不足。
经历了曲折和实践探索,市场经济改变了一切。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让我们对市场竞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无数的鲜活事例都在证明着“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十五”以来也成为纺织工业技术进步最快、品牌发展最活跃、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的时期。
——1986年,我国第一条引进的纺粘生产线落户广州。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纺粘生产国,其中国内自主研发制造的纺粘生产线超过80%;
——2005年,“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项目”的开发,全面推动了我国化纤行业国产化聚酯装置的大型化、系列化和柔性化生产,成为化纤工业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直接动因,当仁不让地获得当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13个代表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的项目获得当年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项目大规模产业化后必将给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前景;
——2007年2月27日,“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由于实现了对我国粘胶纤维技术装备创新的历史性突破,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纺织行业20年来摘取这一奖项的首个项目。
而这些只是纺织行业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提高科技贡献率,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这些理论上的描述,不仅在企业波澜壮阔的科技实践中变成了现实,而且还作为具体的实践目标纳入了行业协会的工作重点。2004年全行业科技大会上通过的《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就明确提出了发展28项关键技术和10项成套关键设备是纺织行业“十一五”时期乃至中长期的科技发展重点。
除了行业协会的倡导,政府的支持力度显然也在不断加大。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启动新型纺织机械国产化专项会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议程就是以《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中确定的“10项重点新型纺织机械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攻关与产业化”为重点,根据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期、分批启动这些项目。这项工作日前已经启动,在这个过程中,纺机行业将依靠可观的资金注入,进一步提升装备水平,推动纺织行业产业升级。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上启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也对纺机行业中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及课题给予了重点部署和专项支持。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2006年纺织行业的固定资产增长了12.53%,销售产值增长了21.8%,利润总额增长了27.96%。专家分析,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于对新技术的研发和对新装备的应用。
从国家的政策扶持到行业协会的有力引导,再到更多企业的亲身实践,这些举措都在为纺织行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的实践,是纺织行业有史以来付出努力最多的实践,由此形成的产业创新能力必将对提升行业竞争力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催化剂。
大幅度增加先进装备的比重、加大全行业研发投入、提高产业队伍素质,这是行业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条件,哪一项都不能忽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从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的高度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规划,如果将综合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2%,“十一五”期间仅规模以上纺织行业的研发投资预计就将达到1500亿~3000亿元。依靠科技投资,纺织行业正在以科学的精神和不懈的实践,加快追赶世界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