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棉集团恒华纺织张建文:一切为了健康发展
有着纺织名城头衔的山东夏津,聚集了100多家棉纺织企业,纺锭达到200多万枚,是继魏桥之后又一重要纺织基地。在这块纺织企业高度密集的地方,100多家企业将如何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否持续,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山东德棉集团恒华纺织有限公司张建文总经理。
记者:公司目前的基本状况怎么样?
张建文:我们公司成立于1999年1月(原单位名称为德棉集团夏津经营部),租赁夏津棉纺织厂的固定资产开始运营,2000年在德棉集团夏津经营部的基础上,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90万元,山东德棉集团进出口公司投资10万元成立了山东德棉集团恒华纺织有限公司。2002年底,根据股东会决议和公司章程,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又出资2017.4万元,公司总注册资本达到2217.4万元。现公司拥有环锭纺7.8万枚、气流纺1104头、织机700余台,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络筒机。
记者:市场竞争必须做好市场战略布局。在山东区域市场相隔百里,要完善技术、产品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会有很大难度,对此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张建文:山东地域广阔市场更加广阔,这是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但这也就给恒华纺织的服务手段提出了挑战。我们在开辟市场的过程中发现,我们企业开发的产品与国内其他企业相比还有差距,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为此我们在产品开发上走的是新型纤维纺制和高附加值的路子。比如我们产品有纯棉、涤棉、混纺和其他原料的纱、线以及AB纱、麻灰纱、弹力纱、无捻纱、抗菌纤维、天丝、罗布麻、竹纤维、莫代尔等新品种纱,纯棉细布、涤棉细布等品种。在市场布局上,我们以出口为主,以国内重点企业为主,减少或避免在同一地区的恶性竞争。
记者:近几年,相当部分的企业不惜采取剽窃、降价手段争夺市场份额,恶性竞争屡见不鲜,这都造成了企业利润的大幅减少。作为该地区仅有的几家国有企业之一,恒华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张建文:从目前中国市场状况看,纺织半成品降价已经成为趋势,我认为我们的产品也要适应市场,但我们的降价不是参与恶性竞争而是回报社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托词,其实不是。多年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生产企业在取得实效后,拿出部分利润回馈于用户企业,目的是建立和谐的市场机制,平衡有效的利润空间。市场的健康发展,首先是企业自己必须健康,企业间的竞争是比技术比实力,但企业间又是相互发展提高的关系,竞争不是要吃掉对方,而是进行充分合作,是共同享有社会资源,是促进社会进步。
记者:在许多企业都实行规模增长战略的情况下,你们今后有何打算?
张建文:我们准备按照集团的工作规划,扩增恒华资产规模,壮大企业实力,盘活现有存量的厂房,争取夏津优惠政策,将租赁尽快变为出让土地,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将恒华现有闲置厂房(原纺纱分厂的厂房),进行设备填平补齐,新上5万纱锭,力争纺纱能力一年内由现有的8万锭增加到13万锭的规模。我们还准备新上国内先进设备,纺制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
同时,我们要做好创新工作,谋求企业发展的新思路;严格控制成本,做好内部挖潜、节能降耗;精简机构,压缩管理人员,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