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都”寒冬来了? (图)
2006年,全球共制造了148亿双成品鞋,其中中国生产了100亿双,占世界年产量的68%。广东鞋业年产量高达50亿双,占全球1/3,占全国的1/2。广东的鞋业又以东莞为中心,东莞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1/10。制图:李勇
东莞通过OEM为世界造鞋,却没一个自己的知名品牌。本报记者刘可摄
“千万不要丢掉制造业!未来40年,东莞肯定还会是世界制鞋业中心!”11月29日,位于东莞厚街的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声音令全场振奋。
这天举办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可谓亚洲制鞋业的“群英会”。但谁都没有忘记居安思危。就在10月24日,曾经是东莞鞋业标志性企业的常登鞋业突然转业,以补偿4000余万元的代价结束了它在制鞋业的历程,令制鞋业蒙上了一层愁云。
一边是挣扎和彷徨,一边却是满怀欣喜的盼望。劳动力成本的抬高和国际贸易前景的不明朗,将“世界鞋都”东莞推向变革的风口浪尖。
「危机」 冬天,鞋厂纷纷倒闭
中小鞋厂倒闭增多
明亮灯光的映照下,“中国女鞋教父”张华荣有些激动。面对制鞋业1000多位同行,他放弃了事先准备的讲稿,即兴而谈。
“我敢断定,制鞋业会从暂时的困境中走出去。我们不只做得下去,还可以做得更好。”张华荣以自己的思路,为鞋业界的同行打气。在东莞,张华荣已经做了11年鞋子,一次又一次的风浪他都经历过了。
1996年10月,张华荣带着80名江西老华坚鞋业的员工来到了东莞,在厚街镇白濠工业区租下一家当时倒闭的台资鞋厂,挂牌成立了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那时张华荣的华坚鞋业在东莞还排不上号。当时位于东城的台资厂常登鞋业已经发展到数千人,正处在辉煌阶段。
1989年常登鞋业创立,有1000多工人。那时台商在东莞投资兴建的大鞋厂并不多,常登鞋业已经算是很大规模了。今年10月24日,这家曾具有标志性的鞋厂突然宣布转业,并为员工准备了4000余万元经济补偿。
“这个厂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怎么都想不到会不做了的。”厚街松江鞋材厂董事长柏再骏深感惋惜。
柏再骏发现,今年冬天招人比往年容易些,因为厚街最近倒闭了很多鞋厂,尤其是中小型的鞋厂倒闭明显增多,工人都得重新找工作。柏再骏认为,是即将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使得制鞋业雪上加霜。
“人选得不好就亏了”
两个月前,松江鞋材厂董事长柏再骏就已经开始学习《劳动合同法》了。在他看来,这是对他事业的生死考验。
据柏再骏分析,《劳动合同法》提高了用工成本,使得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制鞋业首当其冲。“我算过,如果正规地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那么我在一个普通工人身上,每个月要支付起码2000多元。企业和员工是价值交换的,我付这么高的工资,那我的人才必须具备这么高的能力。但现在员工的职业化程度是不够的。对我来说,选人就非常困难,选得不好就亏了。”
东莞南城一家皮革厂老板张先生告诉记者,制鞋业越做越艰难,反倾销、缺工等问题都缠上了制鞋业,有些加工厂甚至只有5个点左右的利润。如果再抬高人工成本,很多企业都会撑不下去。
“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我认为做低端产品的企业是没有办法捱过去的,像厚街的鞋厂,我估计至少40%的厂适应不了。这绝对是一次革命,一次行业的大洗牌。”柏再骏说,鞋业现在的状况是没有无限量供应的劳动力来依附你,也没有政府来扶持你,在《劳动合同法》的冲击来临之时,你只能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悬疑」 “候鸟”会飞离东莞吗?
国际贸易环境扑朔迷离
东莞的鞋商一直觉得,鞋业的地位有些尴尬。一位鞋业界人士说,温州号称鞋业产值有600亿以上,而他们估计不过400亿左右。这个数字仅仅相当于东莞裕元一个公司的产值。东莞的鞋业规模是巨大的,但却“隐形”了,人们总是将鞋业和低附加值画等号。东莞的八大支柱产业中,也没有制鞋业。
华坚集团董事长、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也深有感触。“有个别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不喜欢劳动密集产品,尤其是我们鞋业。”张华荣觉得有些冤,他认为行业没有高低之分,不管你开什么车,你都得穿鞋。
其实,不论是政府还是业界,对鞋业的未来都有着疑虑。这些年来,鞋业受到的打击可谓接踵而至。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颖说,国际上欧盟反倾销搞得沸沸扬扬,国内面临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等,对于鞋业发展来说都不是好消息。“2006年10月,欧盟开始对我们征收高达19.5%的反倾销税,明年10月末要复审。反倾销税可能继续生效,有可能还增加,也有可能还要延伸一些什么项目出来,当然也可能终止。”王颖说,四种答案将对东莞鞋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目前谁都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对松江鞋材厂董事长柏再骏来说,调整已经是家常便饭。在去年反倾销开始后,他就转型做一些税率低的产品,之后又精选客户,再转向做高端的环保产品。一路坎坷,有成有败。如今又要对工厂的人才战略和经营战略进行大调整,以适应《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他坦言对于迭起的问题并没有清晰的答案。
未来东莞还是制鞋中心
业内人士说,制鞋业是“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上世纪70年代,世界制鞋业中心从欧美转向了日本、台湾;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中心又移向了中国大陆。东莞鞋业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由小到大,如今世界上每10双鞋中,就有1双是东莞生产的。
劳动力成本的再度提高,会迫使“候鸟”飞离东莞吗?据悉,裕元已经在越南建立了工厂,华坚也在江西扩大规模,大鞋厂多多少少都将一些生产环节外迁了。“十五六年前,台湾的劳动成本节节高升,台币快速升值,所以制鞋企业必须离开台湾。现在大陆面临的问题和十五六年前的台湾有点类似。”台湾制鞋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昭杰表示。
东莞鞋业该向哪里去?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亚洲各个国家,缅甸、越南、印尼我们都有合作,但是最有竞争力和发展空间的,还是东莞。”
张华荣说,东莞是世界知名制鞋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世界最大的运动鞋生产企业裕元集团,世界最大的精品女鞋和休闲鞋生产企业兴昂集团、中国大陆本土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华坚集团都在东莞落户。此外,东莞还汇聚了大力卜集团、顺天集团、功盛集团、华风集团等数十家世界知名的制鞋集团,人数上万的企业就有几十家。NIKE、ADIDAS、NB、REEBOK、PUMA、ASICS等世界知名品牌鞋,最主要的制造基地都在东莞。成百上千的鞋类产品采购商、贸易商,包括世界最大的贸易公司如利威、派诺蒙等也扎根东莞。东莞已经形成世界鞋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方,而越南等地的制鞋业,都要从东莞运输鞋材过去加工。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潜力最大的鞋类消费市场,这是谁都不愿意放弃的。
张华荣认为,东莞未来还会是世界制鞋业的中心,将东莞打造成为世界鞋业东莞总部是完全有可能的。东莞鞋业已经站到了新一轮洗牌和发展的“入海口”,制鞋企业必须谋变。
「谋变」 自主品牌的新尝试
鞋企转做自主品牌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未来东莞的制鞋业,应该向更高端的方向迈进,成为一个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制造业基地,成为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鞋的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世界鞋业的话语权。
“十几年前,我们的制鞋水平就远远超过了温州。那时温州跟福建没有外销订单,是自己内销创造品牌的。我们做外销很自豪,那个时候国家鼓励出口创汇,大家都很高兴。现在经济状况不同了,鼓励做品牌。我觉得我们的企业规模比他们大,效益也不错,我们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来我们还要融资,还要上市。”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
东莞通过OEM方式制造了世界最好的鞋,却没有一个自己的知名品牌,是长期以来的痛。张华荣说,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新趋势,变革风云已经席卷东莞。“东莞鞋业的三大巨头裕元、兴昂、华坚,目前都在雄心勃勃地创立自己的品牌,并且小有成就。”据了解,兴昂已经自创品牌“StellaLuna”、“WhatFor”,华坚也开始自主经营COLCO、阿兰德隆、成龙等品牌,裕元则已注资华坚。
扩大研发奔向国内市场
在市场定位上,东莞制鞋业已将眼光放到了内地市场。
“美国现在已经吸收得差不多了,成长性有限。三五年之后,中国内地市场会占全球鞋子消费量的1/3.到时那个市场有多大?大家想一想。台商应该在厚街把世界鞋业做大。我们必须使大陆市场转成中高档价位,因为别的国家不可能再给你的,你必须从大陆找回来。”台湾制鞋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昭杰说,鞋业转型做内销,必须把品质提升,只有中高档的价位才可以在市场生存。
张华荣的华坚集团开始注重设计研发,与裕元的股东宝成集团合作,建成中国最大的鞋业研发中心,目前在东莞的研发设计人员就有2800多人。业界称,东莞不少大鞋厂都聘请了意大利的设计师,“两头在外”的现象在减少。东莞的研发设计能力已经形成聚合力,就连温州的奥康集团也将研发中心搬到了东莞。
“鞋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张华荣坚持这么认为。他还计划投入巨资在厚街兴建“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以稳固并传播东莞作为“世界鞋都”的地位。其中将拿出很大的面积用于研发设计,使东莞成为世界鞋业的潮流前沿。
业界认为,东莞有很多大型外贸制鞋企业,在制造水平、研发技术、经营观念、资金实力等方面具有温州等地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五年之内,将对温州、晋江企业内销品牌形成强烈冲击,占领内销品牌市场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