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高科技顺差:蛙跳九成动力来自外资
王直根据从中国海关拿到的加工贸易的数据重新计算,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行计算,1997年,中国一般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6%,加工贸易外国增加值为80%,加权计算后总的中国出口的外国增加值为52%
2002年一般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14%,加工贸易的外国增加值为68%,加权计算之后总的中国出口的外国增加值下降到了48%,国内的增加值在提高,王直表示,之所以国内的增加值在提高,是因为在此期间很多厂商把上游的配套生产迁入中国,比如Intel在大连建立了一个芯片厂,而这些在国内的生产都计入了国内的增加值,这就造成了国内的增加值在上升。
张燕山估计,在跨国公司的单位产品的全球增值链中,中国创造的增加值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的比例只有10%。
技术:结构升级症结
李雨时表示,中国高科技贸易顺差很大,但是来自于中国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却很少,附加值比较低。
包括高科技贸易顺差在内,中国近年来的巨额贸易顺差屡屡引来主要贸易伙伴的反倾销等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和汇率压力。专家普遍认为,2007年外贸顺差将达到2600亿美元的新纪录。
虽然高科技产品对美国的顺差超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但是在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中,大部分仍然是服装、纺织品和玩具这些劳动力密集型贸易。扣除对美国高科技贸易400亿美元的顺差,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对美的贸易顺差仍然高达1000多亿美元。
为了限制“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促进中国产品的结构升级,中国陆续出台了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大规模调低各类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
从2007年7月1日起,我国将实行新的出口退税政策,553项“两高”产品的出口退税将被取消,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进一步降低。此外商务部还在加工贸易类的目录中增加了禁止类的品种。
此外,为了加快中国在高科技产品上的结构升级,在诸如汽车等领域采取了外资企业必须与中国企业合资等规定,并且设立各种高新技术区,吸引外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从而产生技术外溢,中国企业能够引进、学习、吸收和消化。
但是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的一系列尚未公开的调查报告发现,绝大多数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的研发工作非常之少,很少有外资企业将研发中心放在中国。从平均水平来看,大部分外资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都高于中国的企业,但是对中国各类企业的研发费用和投入的调查发现,对研发投入强度依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张燕山表示,外资企业仍然主要还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这些外资企业并没有产生技术外溢的效果。
上述专家表示,以外商投资为主导、加入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加工贸易,虽然迅速改变了我国产品出口结构,促进了GDP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然而,一些行业却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些行业中的外商投资,在内地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生产网络,和当地零部件供应商基本割裂。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了成本优势并获得产业升级,而国内企业则因为封闭式生产网络的屏蔽作用,面临较大的升级障碍。
在寄希望于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无果的情况下,自主创新成为中国企业提升技术含量,促进结构升级的必经之路。但是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报告发现,93%的中国企业不搞自主创新。
张燕山表示,目前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而技术研发又需要大量的投入,这是导致企业无法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说得极端一点,谁搞技术创新谁就死。”
张燕山表示,目前必须将国家创新体系的主战场转移到企业主体上来,从融资、技术、管理、信息等角度帮助企业构造创新能力,尤其是要为中小企业构造产业公共技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