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一稳一紧政策如何落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稳”一“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相较于我们已经实施了多年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说,是一个显著的变化。如何贯彻落实一“稳”一“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多年以前,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面,我们也有过一“紧”一“松”的组合。但是,与多年以前的情况相比,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环境和政策的目的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在,我们面临着“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方面,尤其要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财政政策要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财政支出要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内需不畅尤其是居民个人消费能力不足,是一个根本的原因。由于内需不畅,固定资产投资和外需,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固定资产投资和外需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后,不仅使经济发展对此二者形成了过度的依赖,又反过来进一步挤压了内需扩展的空间。内需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应该是主要的原因。党的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上的比重”。这就要求财政政策重点关注民生问题,财政支出要大力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社会低收入群体倾斜,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社会的公平,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释放出更多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第二,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配合和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的经济运行中,的确存在着过热的苗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过热,是低水平的过热,是一种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下的过热。作为一项肩负宏观调控重任、有着重大政策效应的宏观政策,财政政策理应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同时通过税收等财政手段,严格限制低水平过热行业的增长。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来贯彻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第三,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东、中、西部及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而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区确实存在着过热的情况,而另外一些地区如西部、如农村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充分、发展条件较差的状况。今年以来,食品类商品价格涨势不已,显然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密切相关。中国的发展必须是区域相协调的发展,稳健的财政政策完全可能通过调整政策的取向、调整财政支出的方向与数量,来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说,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是有地区差别的财政政策。
同样,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目前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首先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手段与空间问题。目前,我国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3.5%的高水平,存贷款利率经过数次调整,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两个货币政策手段作用的空间已经不大,因此,今后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时候,除了继续发挥这两个手段的作用以外,还应该更加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其次是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问题。目前我国几家大的商业银行大多已进行了改制,仅余的农业银行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改制过程之中。改制之后的商业银行,其业务运作所遵守的是市场规则,货币政策要作用于这些银行,控制其贷款规模并进而达到“从紧”的目的,也必须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这就有一个货币政策的传导问题。其三,商业银行的改制,一方面提高了这些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大了银行的资金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这些银行的盈利压力也空前增加,急于把筹集到的资金运用出去以获取盈利。再加上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等因素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是从紧的货币政策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要想使货币政策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除了继续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以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还要密切配合。通过财政政策改善需要发展的弱势产业和落后地区的信贷环境,把富余的信贷资金引导到这些方面,这样才能够做到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与对外开放政策二者之间也需要密切配合,按照我国发展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投资,这样既可以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提供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也可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瓶颈问题,在世界经济的维度上,掌控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改善,是通过切实贯彻各项经济政策来实现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稳”一“紧”的政策组合,虽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却是我们今后在经济金融工作中必须认真面对、认真解决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