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服装:没有"灵魂"的服装业受制于人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庞见波)
走进莱山,不少工业园内是成片的服装加工厂,造成加工厂扎堆的诱因是日、韩服装市场的大量需求。
据了解,在目前的韩国服装市场上,“山东制造”已经超过七成,很多山东的服装企业在为外国人“打工”,尤其是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区,专门为国外企业加工服装的企业比比皆是。
烟台虽为制造业基地,但品牌少,知名品牌更少,莱山如此众多的服装加工厂,无人能知他们加工过什么品牌。在没有知名品牌的情况下,服装企业要想扩大产量和销售额,只有贴牌生产,但这样一来,市场的主动权就牢牢控制在别人手里。
据了解,一件质量很好的羽绒服,烟台企业为国外企业加工时,只能从中赚取9美元左右的加工费,可是,这件羽绒服一旦被国外企业贴上商标,进入市场后,就身价倍增,能为国外企业带来几倍于加工企业的利润。
对于这种情况,某大型外贸企业老总无奈地说:“没有好的办法,目前只有在量上下大功夫,目前我们的业务增长量每年在30%左右,我们也只有保持不低于目前的增长率才能生存下去。而要维持原来的利润,只能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增加绝对业务量。好的方法也有,就是提高单位产品附加值,相应提高产品价格,但是这需要客户接受才行。据了解,现在越南、缅甸等国的服装越来越吸引全球服装商的眼球,我们跟人家比没有价格优势,因此提高价格很可能将客户逼向这些国家。”
“贴牌生产”使得我市少有在国内市场叫得响的服装品牌。于是,出现了服装产业规模虽大,但在业内名气不大的怪现象。有关专家指出,品牌是产品的灵魂,是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的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只能给别人做“嫁衣”,受制于人也不足为怪了。
据了解,烟台年产2亿件服装,却“缝”不出个名牌———除了刚刚崛起的舒朗之外。业内人士对此忧心忡忡。
“烟台生产的并不代表烟台品牌,这些服装打出的品牌都是韩国的,烟台好多服装企业还处在为韩国和日本企业贴牌生产的地位。而要打造服装强市,就需要有自己的品牌。”中国纺织协会秘书长杨继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