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控信贷 货币紧缩双管齐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年来的首次从紧货币政策,正被迅速落实。12月4日前后,深圳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该行领导确认了2008年贷款计划的重大原则:即明年第一季度贷款额度控制在全年计划的35%以内,全年将实现按季均衡投放。
接近监管部门的消息人士透露,未来更多的配套调控措施将包括贷款行政约束和进度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的上调,以及央票发行,来收缩流动性和控制信贷增长。其中2008年“从紧”的重点是通过行政手段按季约束商业银行贷款进度。
“从紧”:按季控制贷款投放
来自深圳银行界的消息人士说,深圳的一些商业银行高层已经接到监管部门的通知,监管部门给出了一系列信贷的窗口指导行政意见,其中一点就是2008年按季控制贷款投放。
前述深圳的股份制银行正在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制订按季控制贷款的计划和细则。如果明年第一季度贷款突破35%这一原则,这家银行将面临监管部门严厉的惩处措施。
对于第一季度贷款发放控制设限为35%,这家股份银行的董秘处相关人士并没有否认——“明年投放和今年投放会有所差异,每个季度将比较均衡,对明年信贷收入增长会有所影响。但具体的贷款计划还在制订过程中。”
前述深圳银行界人士说,实际上进入11月份,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向银行打招呼,要求收紧信贷,年内不能发放新增贷款。而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监管部门再次向深圳的部分银行高层发出通知,要求明年贷款按季投放,以严格控制贷款总量和节奏。
在上海,交通银行的一位内部人士说:“目前财务部门正在制订明年的信贷工作计划,我们会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及监管部门的意见,未来信贷控制会从紧,我们已经听到了按季均衡发放贷款的说法。”
信贷按季严格控制并非捕风捉影。“按季控制贷款,现在银行已经开始做了!监管部门已经向部分商业银行发出明年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控制信贷进度。”一家券商的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说。
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发布报告称,中国货币政策当局将在2007年底之前为各商业银行设定季度或月度贷款限额,以避免通常会在年初出现的放贷高峰。政府在看到通胀降低和经济增长放缓的明确信号之前,将严格执行这些信贷控制措施。
如果2008年银行按季控制贷款这一原则全面实施,将与往年贷款政策和信贷投放产生重大的变化。在以往,商业银行在上半年是“早放贷、早收益”的原则,上半年基本上把全年贷款额度用完;但进入2008年,银行的信贷投放将会更加均衡。
“这意味着监管部门将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业银行日益膨胀的贷款冲动,以此来调控投资过快和经济过热。”前述深圳银行界人士说。
市场人士分析,按季控制贷款投放后,明年银行业经营和竞争将与往年出现不同。首先是压缩了银行业信贷投放总量,为制订低于今年15%信贷增速目标打下基础。同时,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信贷收入的增速也将会收窄。
“由于到明年政府换届完成,如果不动用行政手段控制贷款投放,那么明年上半年将再次重演今年上半年信贷扩张和投资过热的一幕。窗口指导下的行政约束虽具有行政色彩,但是极有可能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说。
行政调控一触即发
由于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明年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市场正在形成预期,货币政策“从紧”的重点和方向是具有行政手段色彩的信贷窗口指导意见,按季控制贷款投放是其中重要的措施。
在宏观调控任务确定后,发改委、央行、银监会等财经部委将陆续召开2008年工作会议,推出从紧的调控措施。与往年出现重大不同的是,区别以往频繁的市场化调控措施,未来部分从紧的调控措施也将带有“行政”调控色彩。
未来的货币政策资源正在减少!2008年以来,五次调高基准利率和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市场调控已经创出紧缩纪录,但是调控并不理想——前9月新增贷款3.36万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新增贷款总额3.18万亿元。
宏观调控失效了吗?经济学家正在反思2007年过于市场化及过于温和的宏观调控,在一个价格高企、利润不断走高的经济过热状态下,商业银行和企业为了市场收益,并不会顾及管理层柔性的调控,因此造成目前高信贷、高投资和高通胀的“三高”经济状态。为避免调控无效和经济过热,行政调控和约束措施在所难免。
稍早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打出宏观调控的产业准入政策,明令收紧新开工投资项目。
不过,市场人士预测,由于大规模、一刀切式的行政调控刚性打击宏观经济,降温效果明显,争议较大,政府正在考虑,应该如何艺术性且有节奏的加强行政调控和监管。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评价说:“目前由于双顺差所带来的中国经济的不平衡问题比往年都要严重,所以我们的宏观调控措施应该是综合的,而不应该排除行政调控和行政监管手段。”
“考虑中国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我国并非完全意义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完全依赖市场化调控手段,将不可能调控经济过热;但是过犹不及,监管部门应该把握好节奏。”赵锡军说。
市场化调控继续推进
从紧的货币政策当然包括以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主的市场化调控措施。在过去一个月内,面对通胀走高和经济过热风险,央行并没有推出市场预期的一系列调控措施。进入12月份,货币政策继续收紧调控的时机已近成熟。
引发市场化调控继续推进的是11月份仍然高企的通货膨胀。此前,多数机构预测,9月份和10月份将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的峰值,随后CPI将回落;但是现在,CPI的涨势仍然坚挺。
国家统计局将于12月11日公布11月份CPI涨幅,但是多数机构预期11月份CPI仍然将再上历史新高。
高盛的一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认为,11月份CPI的同比增幅将进一步上升至6.7%,创下10年新高。在石油、钢铁和煤炭价格上涨的推动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同比增幅预计将上升至3.5%。
高盛预测,中国政府将在未来几个月里保持紧缩政策的立场,央行将继续严控信贷并在年底前加息一次。报告还预测央行将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
申银万国资深宏观分析师李慧勇预测,由于新涨价力量的增强,即使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抬高的影响,11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也有望维持在6.5%的水平。
虎杰投资首席分析师张寅警示说,人们对结构性通胀过于乐观,CPI涨幅或许是被低估的,如果粮食产量不能达到此前的预期,未来的通胀形势会更严峻。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认为,货币政策在2007年中期以前过于倚重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手段,利率、汇率等价格型手段力度不足。
“从出台时机和力度来看,提高利率的时机有些偏晚,并且调整力度偏小,调整幅度跟不上价格上涨幅度的变化,不足以及时扭转实际利率为负的局面。”祝宝良表示。
祝宝良建议,2008年在利率调控上,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有必要选择自主加息。为防止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冲击,可选择不对称加息,即暂时维持贷款利率不动,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
链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工作要点七年变迁
2001年,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2年,坚持扩大内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结构调整;
2003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重视总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控制货币信贷投放;
2004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05年,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优化货币信贷结构;
2006年,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007年,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