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师二十九团善待拾花工纪实
兵团新闻网库尔勒12月7日专稿 题:银海架起友谊桥——农二师二十九团善待拾花工纪实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天山支脉麓丘里塔克山下,有一片神奇的绿洲,这就是闻名全国农垦战线的红旗团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二十九团。
二十九团的前身是1947年在山东建军的渤海军区教导旅第三团,后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师18团,在新纪元开国大典的礼炮声中,这支在解放战争中驰骋疆场、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屯垦戍边的命令,开赴塞外,拉动了荒原第一犁,把希望的种子播进了邱立塔赫山下的处女地。随后,数千名山东、湖南参军的女兵,湖北、河南、江苏等地的支边青年,上海知识青年,河北学生,各地专业官兵、知识分子不断加入到开发者行列中来。
江河行地,日月经天。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昔日茫茫戈壁盐碱滩已经变为18万亩良田,农业生产已连续夺取第26个丰收年,二十九团也已成为南疆地区较大的产棉基地。2006年该团种植的10.8万亩棉花,籽棉总产达到5000万公斤,单产皮棉150公斤,创国内生产总值2.4亿元,这丰收的果实里不仅饱含着团场干部职工的心血,也有数千名外来拾花工们辛勤的汗水。
近年来,二十九团由于收获阶段拾花劳力不足,每年都要从甘肃、四川、河南、陕西、河北、江苏等地以及新疆境内引进近万名拾花季节工,参加团场的拾花劳动。兵地互惠互利,不仅解决了团场拾花劳力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农民工的收入。
2006年,二十九团党委与甘肃定西政府共同协调,800多名农民兄弟来到了二十九团帮助拾花,通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农民工拾花297万多公斤,在劳动中还和团场农工职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妥善安置好甘肃来拾花的兄弟姐妹,让他们一到连队就能够吃好、住好,正常的工作,团场作了大量的工作。收拾好住房,搭好床铺,锅灶,准备好粮油,和拾花口袋,使他们一到连队就有了到家的感觉,很快投入到拾花劳动中。
拾棉花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勤劳朴实的甘肃农民不怕苦、不怕累,一开始拾花成绩不高,连队干部就手把手的把拾花技巧传授给他们,并从生活上做好服务工作,许多职工还把拾花工接到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使拾花工深受感动。河南拾花工领队朱延亭每年都从家乡带领200多人到二十九团拾花,她已经和二十九团合作了9年之久,累计为团场拾花100多万公斤,他带领的市化工人均每年拾花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
作为地老板的二十九团职工许权同来自陕西的拾花工已经合作了5年,为了让拾花工安心劳动,许权和他们打成一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生活上,拾花工有什么要求,许权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而在工作上,拾花工也毫不示弱,每人每年拾花平均都在3000公斤以上,许权激动的说,人都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只有把拾花工当亲人一样对待,他们才会像亲人一样的去帮助你.
夜幕降临,二十九团十三连老职工张文案的家里传出了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远来13连连长张文东正与拾花工们一起谈心。今年50多岁的张文安从陕西、咸阳接来了25名拾花工,由于双方有着多年的拾花关系,张文安一个电话就将拾花工接回了家。这些拾花工有的给她拾花5年以上,最长的已达到9年。
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一份份真诚的关怀。使拾花工们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对少数民族拾花工,二十九团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给他们腾出住房,准备好囊坑,支起锅灶,买来粮油,对待他们就像亲人一样。在2连参加拾花的50多名玉田县维吾尔族拾花工,不仅自己在团场拾花,还带来了亲戚朋友100多人,拾花成绩每天都在60公斤以上。
生活上关心,工作上照顾,按照每10天兑现一次拾花劳务费,这是29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劳务工制度。
团连领导无论在忙,也把拾花工的冷暖挂在心上,抽空经常上门慰问看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安心团场,多拾花,多挣钱,并利用节假日专门组织职工与拾花工联欢,丰富了拾花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一视同仁,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团场把拾花工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职工同等对待,同受奖励,涌现出了许多拾花能手,拾花先进集体。
团领导和有关部门把奖品奖金送到了拾花工的手中,给了拾花工极大的鼓舞,紧张繁忙的两个多月的拾花工作结束了,拾花工们付出了汗水,同时也得到了实惠。他们当中,收入高的拿上了5000多元,一般的也都在2000元左右,农民工在团场真正得到了实惠。
为了使拾花工们早日安全返乡,团场及时给他们兑现了拾花劳务费,不拖欠他们一分钱,团场还统一为他们购买了返乡车票。团连领导冒着严寒护送拾花工到库尔勒火车站。直到他们安全的登上返乡的列车。在依依惜别之际,拾花工们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纷纷表示,明年还来二十九团拾花。(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