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县兴桑养蚕帮助农民增收
因为种桑,光秃秃的山头变得郁郁葱葱;因为养蚕,曾经吃粮靠救济的贫困村逐步走向富裕。近年来,上林县找准山区经济发展路子,在资金和技术扶持下,引导群众种桑养蚕令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选准养蚕路 种桑养蚕是一个“短、平、快”项目,是部分地区生产资金短缺、想富盼富的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 上林县地处大石山区,总人口46万人,耕地面积43万亩。该县部分山区村屯,由于常年干旱缺水,农田灌溉用水和人畜饮水没有保障,农作物普遍失收、欠收,山区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一直被政府列为重点扶贫、救济对象。 为找到一条适合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上林县立足当地县情实际,把种桑养蚕业作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大力实施“兴桑养蚕”发展战略。 该县抓好产业规划,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除利用山坡地改种蚕桑外,还把水尾田、望天田、低产田调整种植蚕桑,不断拓展蚕桑种植地域,使蚕桑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全区重要的桑蚕基地县之一。2005年,桑蚕生产遍布全县11个乡镇131个村,桑园种植6.46万亩,投产面积6.2万亩;今年,该县新种扩种桑园2.2万亩,桑园种植面积达10.08万亩,总产鲜茧13740吨,总产值达2.20亿元,种桑养蚕农民人均增收395元。 目前,该县巷贤、大丰、塘红、西燕、镇圩等乡镇一跃成为年产蚕茧超万担的桑蚕主产区,全县桑园种植面积在5亩以上的农户达1600多户,2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有1190多户;养蚕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320多户,超过万元的农户有2600多户,超5000元的有1.2万多户。 扶持快发展 为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桑蚕发展,上林县认真做好各项服务工作,除对农户给予种苗补助外,还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蚕农增强了种桑养蚕发家致富的信心。 该县采用资金帮扶和奖励措施,对缺乏资金农户给予担保,发放5000元小额信贷和免费提供桑苗,对种桑养蚕大户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 该县把种桑养蚕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2005年投入80多万元购回一批优质桑苗免费发给群众种植。该县还把“东桑西移”项目争取到的100万元资金,也以种苗补贴方式全部用于支持农户种桑。 为了让农民掌握种桑养蚕关键技术,上林县加强技术培训,加大种养技术含量。该县大力实施“优茧工程”,推广“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良种桑树种植,引进和培育抗病、高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蚕种,推广方格簇、小蚕共育、简易大棚、省力化养蚕等实用先进技术。 幼蚕在养至三龄前最易感染病,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死蚕现象。为了降低农民养蚕风险,该县在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了标准化小蚕共育示范站,组织各村群众代表和村干参观学习,现场说教,使小蚕共育技术快速辐射到周边村庄。目前,该县共建立小蚕共育点22个。 过去,上林县只有几家小缫丝厂,难以带动大规模种桑养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县积极招商引资,对从事蚕茧生产、加工、经营的外来投资者,在税费、用地、经营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清理废除一批不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蚕茧加工企业4家,总装机22组,年产生丝能力达550吨,可消化干茧2100吨。今年10月,该县又引进总投资近亿元的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可消化蚕茧860吨,可解决800名劳动力就业。 旧貌换新颜 如今,种桑养蚕已成为上林县农民群众,特别是大石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主要有效途径。 大丰镇里丹村曾是出了名的贫困山庄,全庄有村民3889人,耕地面积只有2887亩,且多数耕地属畲地,农作物种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该县请来专家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免费提供166.7万株大叶桑等优质桑苗,鼓励村民走种桑养蚕发展道路。2006年,里丹村种桑1000多亩,产蚕茧28.55万公斤,总收入达685.2万元。 中可乡来历庄地处大石山区,全庄有151户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50元,长年累月靠政府救济过日,未种桑养蚕前,全村有一半以上农户住茅草房。在政府的帮助下,该庄将可耕种土地369亩,拿出367亩用来种植桑园,大力发展桑蚕经济。目前,该庄601人,人均年收入突破3000元。全庄已有144户农户建成水泥钢筋楼房,121户已建有沼气池,149户农家买了摩托车,106户配备安装了移动、固定电话;家家购置了彩色电视机,安装了自来水,村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光秃秃的荒山变得枝叶茂密郁郁葱葱,20多年不见的猴群,竟也常出现在山头嬉闹了。 (记者 朱新韬 通讯员 苏展略 李嘉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