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一百亿双鞋意味着什么
最近不少媒体都关注了这样一条消息:中国每年生产的鞋已经突破百亿双,在全球148亿双总产量中,中国鞋已经占到近七成。
看到这样的消息,首先感到的是震撼,一年百亿双,相当于给全世界人民每年一双半还有富余,中国鞋的产量太惊人了!
其实不仅仅鞋子,其他加工产品,中国的产量同样惊人。比如玩具等小纪念品,中国产品所占比重可能比鞋子还大,常出国的人最大一个感受就是,买玩具等小纪念品,一不小心就买到“Made in China”。
中国加工业如此巨大的产能,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全球经济都需辩证看待。
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一些领域的产量大些,也很自然。毕竟13亿人口,就业压力太大,大力发展能多容纳就业的加工业、服务业是必由之路。而加工业比重大了,产量自然会上升,因此占总量的比重大一些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而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中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其实也是好事。一些海外舆论也认为,如果没有中国产品,欧美等国家的普通民众,日常开支会大大增加,因此生活水准会大大下降。
但是,如果一种产品占到全球市场的70%,甚至更多,恐怕就并非全部是好事。而如果这种产品还是低附加值的,甚至在低附加值类别的产品中,还是更廉价的,那问题就更大。
首先,惊人的、廉价的百亿规模,其实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应有的财富。细读这组报道时,笔者发现一个关键点:有如此垄断地位的产量,中国鞋业却在一点一点丧失定价权。报道虽然没有展开,但从常识我们可以知道,价格上没有话语权意味着,中国鞋只能赚取低廉的加工费,至于在市场上卖什么价,那和你没有关系。其实不仅仅鞋,其他许多产品中国企业也都充当着没有价格话语权的加工角色,甚至包括一些世界顶级品牌的产品,产地也是中国,但是卖出的天价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鞋包括其他加工品丧失定价权的根源还是品牌缺位。虽然我们的生产质量可能不输于任何人,但由于没有品牌,我们就被扼住了喉咙,看起来有庞大的生产规模,只能是为人做嫁衣,帮别人去赢得巨额利润,而我们自己只在赚取每双几十元甚至只有几元的加工费!
其次,70%甚至更高的占有率,还导致了国外同业的高度紧张,反倾销大棒更是不断在我们头上挥舞。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结构的优化和调整,100亿也好,70%也罢,很可能导致我们赚了小利,却招来实祸。
结构如何优化?这又绕回到老问题:品牌。从上述鞋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制造业没有规模不行,但只有规模,没有品牌显然也不行。靠薄利多销,抢占市场份额,固然是一种发展思路,但未必是最好的思路。放弃一些简单加工的活计,降低一些份额,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产品含金量,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因为比较前者,这样的思路,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贸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