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三角上千企业倒闭中看到希望
昔日繁荣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日子随着“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而越来越难过。不少中小型加工厂倒闭,或者迁移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12月10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
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的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了全国的四成,然而当地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在广东总共的鞋厂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千家,关闭的大中型鞋厂有一千多家,比如像在惠东,它有三千多家鞋厂,它在两三个月内,那种中小型的工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
不少人肯定在为大量企业的倒闭而忧心忡忡,其实不必,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纷纷倒闭,其实是件好事情,从珠三角上千企业倒闭中,我们看到的应该是希望。
珠三角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首先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曾经,美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日本转移,然后日本又开始向亚洲“四小龙”转移,“四小龙”转移之后它又向中国大陆、俄罗斯等一些国家转移。当珠三角出现了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问题之后,也就很自然地倒闭或者向周边的其他地区转移。
一直以来,中国都被誉为“世界加工厂”。而这“世界加工厂”又给我们换来什么呢?“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这就是作为“世界加工厂”的悲惨结局。珠三角上千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迁移,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正在慢慢摆脱“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我们靠廉价劳动力、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赚取一点“加工费”将正慢慢成为历史。
从珠三角上千企业倒闭或者外迁中虽然看到了希望,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很多出口产品特别那些靠廉价劳动力换来利润的产品,其出口的附加值还很低。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珠三角众多企业的倒闭或者外迁,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迫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迫使企业走出“世界加工厂”的困境,变“世界加工厂”为“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