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纺车见证历史(图)


http://www.texnet.com.cn  2007-12-12 14:22:32  来源:南宁日报 收藏
华兴纱管

现在,更丹屯还有村民使用织布机。 (骆怡 摄)

    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更丹屯农民擅织,他们床上的被套、身上的衣服,都曾经是自己亲手织制;纺车牵着更丹人的心,穿梭在漫长的岁月。现在,纺车在这个小村子也还不是稀罕物。不过,纺车虽在,却不常使用了,那缺衣少布的光景已经远去。

    一架纺车,见证了更丹屯的发展,而历史沉淀下来的,是更丹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小村庄里有很多纺车

    农家都很宽敞,纺车再古老,也像一个宝一样存放着。记者走进村民陆金荣的家,纺车在二楼,木制主架呈褐色,看上去有些年岁了。今年60岁的陆金荣依然喜欢使用这架纺车,纺车上的线还是新的,朴实的蓝色,线长长的,缠着、绕着,整整齐齐。发现记者好奇的眼神,陆金荣坐在纺车前,织起布来,“咔咔……”有节奏的声响顿时充满了整个屋子。她脚踩着踏板,一手握着梭子,纱线来回穿梭着,麻利的动作令人赞叹。这种重复千万次的声响,像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历史,就在这样单调的声响中铿锵前行。

    现在的更丹屯,不时还能听到纺车的声音。陆金荣老人给记者介绍了织布的几道工序:首先是绞棉花,目的是把棉籽与棉絮分开,绞出的棉絮俗称“棉瓢子”;然后是弹棉花,竹篾铺在门板上,放上棉花,身背弓弦,弯腰让弦紧贴棉花,手持榔头弹打弓弦,弓弦的跳动使棉花蓬松起来,弹好后就用竹篾将棉花卷成一简;接下来就是纺线,线纺好了才能织布。

    织布技艺在更丹屯代代传承。四联村村支书黄光荣告诉记者,从他可以记事起,家里的女性人人都是纺衣织布的行家里手。以前,人们穿的都是自家纺织的布料。秋冬时节,农活闲了下来,大伙就忙于织布。更丹人织的虽是粗布,却要花费一番心血。村民每年种一些棉花,把棉花纺成纱,织出布,但由于棉花有限,大部分村民就用麻来织布。

    织布通常选择在晚间进行,那是一幅温馨的图画:桔黄的煤油灯下,孩子坐在纺车旁边写作业,母亲手拿织梭娴熟地穿来穿去,穿一梭拉一下,织机发出一声响。静夜里,一声声梭机响,叩击着人们的心房。

纺车留下温暖的记忆

    纺车在更丹人心里有着重要的位置。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更丹屯几乎都是靠着纺车来自给自足。这种自己制作的粗布麻衣,又粗又硬,穿得久了,就会慢慢地褪去原来的颜色泛白起来。但是穿得愈久,布料就由原来的粗硬变得柔软,就更舒服。那时候,家家户户纺线织布,随时随地屯里都能听到梭机声,蔚为壮观。

    母亲和姐妹们一梭梭织出的纯棉布,给更丹人以贴身的温暖和踏实的感觉,温暖了无数人的记忆。陆金荣说,那时候她亲手缝制过两套漂亮的纯棉布唐装行头,每次穿上赶场喝喜酒,总能引来许多艳羡的目光。黄光荣结婚时候的蚊帐、铺盖、礼服全部是家里人织出来的,让人们很羡慕。

    纺车穿梭过漫长的岁月。上世纪90年代末,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更丹屯这个闭塞的村子,更丹屯发生了变化,五颜六色的服装成为时尚,家织的蓝色土布逐渐退出了更丹人的生活。

    黄光荣告诉记者,织布工序繁杂要求高,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织一床被套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买的衣服又便宜又好看。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自己织布了。

    那蓝色的土布、那纺车声响伴奏的生活,在更丹人成了记忆,如同一首古老的歌谣,深深环绕在他们心里。

    不过,虽然纺车声响伴奏的生活不再,但织布的那种耐心、坚韧不拔、永不言倦的精神,已深深地融入了更丹人的血液中。

纺车织出坚忍的个性

    更丹年轻人想着光鲜的服饰,谁也不愿再穿那硬邦邦的粗布衣,但他们心里明白,能摆脱土布衣,靠的正是织布的那种精神。

    更丹屯坐落在大石山里,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人均仅有几分旱地,种植玉米、黄豆、木薯,没有其他收入。但更丹屯人从不自暴自弃,他们在贫瘠的土地试种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更丹屯干旱,全年饮水靠积雨水,雨水少时,就到两公里外去挑水。

    村民的房子是吊角楼,很多由于年代久远摇摇欲坠。不过,在吊角楼的旁边,通常都会建有新的楼房,有的还是很新潮的欧式建筑。

    近年来,不甘于现状的更丹屯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挣钱。刚从广东回来不久的村民马杏义告诉记者,他是屯里面第二批外出打工的青年,刚出去的时候,每天工钱8元,现在每天能挣80元。

    更丹人凭着纺线织布那股韧性,挣回了一匝匝崭新的票子,建起了一栋栋崭新的农家小楼。

    所以,家里的纺车就算只剩下一副木头架子,也会被村民珍藏起来,经常掸去灰尘,像恪守那永不言倦的精神。

    现在屯里很多女孩子依然继承老人的纺织手艺,但已不是为织出身上的衣服,只为那来回穿跑的梭子,依然如音符一样在心头跳动。(记者骆怡 通讯员韦喜牧 李立辉)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贺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纺线  织布  纺车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纺织科技
进入纺织科技>>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