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保暖品穿上就过敏
有人穿上这样的保暖内衣后如被“针扎”
低价保暖品穿上就过敏
记者暗访发现,很多商品都没有国家安全等级标志
近日,高女士新买了一套保暖内衣,但穿上后浑身感觉痒痒的,时间长了就如被针扎一般,脱下衣服后,她发现自己的身上出现了多处红点。由于出现过敏现象,高女士无法再穿。后来,高女士才发现,这件从地下商场买来的便宜货竟然没有产品标志。
冬季来临,传统保暖纺织类产品和一些新品种纷纷涌上市场。记者在采访一些卖服装和针织品类物品的商店时发现,一些低价保暖内衣,和一些今年才出现的低价位新品,如美体保暖体型裤上,少见安全等级标志;一些商场内个体摊位上的产品质量也良莠不齐、优劣参半,有的根本没有国家纺织品强制性标准的标签。
低价保暖内衣上一般都没有“B”类标志
每年都有新品种的保暖内衣上市,而一些价格便宜,摸起来手感不错的保暖内衣,受到了一些居民的青睐。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她去西安路一家地下商场闲逛,发现一些卖内衣的柜台,有四五十元一件的保暖内衣,看起来还不错,摸起来也挺厚实,店主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这种保暖内衣没问题,就因为不是名牌所以便宜不少,物美价廉很合算。真有这么好的保暖内衣吗?
记者按图索骥来到张女士说的那家地下商场,在几家卖内衣的摊位上,记者都能见到四五十元一件的保暖内衣,记者翻看内衣上的标牌时看到,上面虽写着牌子、厂名、地址、成分含量等内容,但却没有国家纺织品强制性标准的标签,即“GB18401-2003”标志和代表安全等级的“B”类标志。记者随后又来到二七广场、青泥洼桥一些商场的个体摊位上暗访,发现情况和西安路的个体摊位类似。
新品上市快“标准”没跟上
“这款美体裤是今年新上市的,今年卖得特别好,既保暖又漂亮,才45元一条,你要真心想买我可以再省省。”记者来到西安路一家地下商场,一个卖针织品类商品的摊主,一个劲向记者推荐这种裤子,并说可以直接穿在身上。
记者仔细看了裤子上的标牌后发现,裤子的商标上写着含有85%腈纶,15%的氨纶,却没有“B”类标志。随后,记者又来到几家摊位,看到不少卖内衣和针织、纺织品类的柜台上,都推出一些新品种,一些既保暖又显体形,样式、颜色、时尚新颖的裤子,成了滨城年轻人的新宠,而这类裤子上却罕见“B”标志,有的连生产厂家都没有。个体摊位难见“提示”
记者来到青泥洼桥附近一家大商场佯装要购买保暖内衣,商场服务人员在向记者介绍该类产品时,向记者强调了“B”类标志,并向记者解释“B”类标志是指可以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纺织类产品。而记者在走访个体摊位时却没有遇到一位摊主向记者强调或介绍过“B”类标志,但记者询问一些产品为何没有“B”类标志时,他们有的表示自己不清楚,有的干脆表示,这个标志一点不重要,穿起来柔和、舒适才最重要。
质检所:穿着无安全标志衣物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联系到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从2005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实施《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这个标准具有强制性。该规范对服装色牢度、甲醛含量、PH值等健康安全指标都作出详细规定,并将服饰纺织品分为三类,A类是指婴儿用品,B类是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而C类则是指非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规范要求新生产的服装上要带有“GB18401-2003”标志和安全等级标志。
工作人员解释说,别看B类和C类只是一个字母的区别,其实这两类商品在安全度上相差很大,B类可以直接接触皮肤,C类是不可以直接和人体接触的,有些服装或纺织品的面料或辅料中很有可能含有甲醛等有害物质,如果超标,长期穿着可致癌或对人体造成其他一些伤害,因此加上安全等级标志,可以提醒消费者注意。这名工作人员还表示,小摊位上,没有安全标志的廉价保暖内衣等贴身穿着衣物存在安全隐患,很可能无法保证原材料的质量,缺乏检验等环节。他还指出,贴身穿着衣物的原料一般应是天然纤维,有些小厂家认为只要在内衣外包装上标明100%纯棉即可,而无需再标有“GB18401-2003”和安全等级标志,其实这样做是不规范的,因为纯棉只是说明产品的材质问题,而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甲醛含量、PH值等却丝毫不知情。
声音
这些疑似次品何以公然出售
既然国家全面实施《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的标准具有强制性,那么显然,每一件出厂的纺织品,都必须严格无条件按照这个标准执行,这就意味着,没有相关标志的商品,是不可以流向市场的。而现在,这样一些疑似次品被无良厂家生产出来,却在没有准生证(安全标志)的情形下,在正规商场上流通销售,甚至以其低廉的价格和看似过得去的质量博得了“青睐”,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毕竟,这些消费者并没有选择到地摊上捡便宜,而是去了相对正规和可值得信赖的商场消费,但这种信赖却似有被玩弄之嫌。
我们不该要求所有消费者都是购物和行业标准的专家,更不能期待在这些方面做到完全的信息对称,我们也不可能指望那些无良厂家突然良心发现,这些未达到国家标准的产品从此销声匿迹,但我们至少有理由期待,在产品流通到市场之时,有关方面可以做到基本的“过滤”和排查。上有国家推行的行规,下有黎民百姓的健康大计,这点要求,不算过分吧?
纺织品毕竟和人“肌肤相亲”,也会引起不适反应。作为商家,难道不该为这最后的一个链条把一把关吗?至少对得起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吧。制度建设,永远都不是一句空话。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拥有健全的监督机制,当这一切都规范化,严格按标准执行,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