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现棉花收购“打白条”现象
2007年度新棉上市已经两个多月,据山西省供销社消息,该省棉花收购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棉花因灾减产、收购资金匮乏、收购进度迟缓、棉农卖棉难。
棉花受灾导致品质下降
据有关部门统计,山西省今年的植棉面积为15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前期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但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主产棉区阴雨连绵,低温寡照,加之虫害比较严重,棉花的单产和质量大幅度下降。据初步调查:运城、临汾两市亩产籽棉均在400斤以下,减幅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50%;品级以4级及以下为主,3级棉几乎没有;衣分率在35%左右,甚至有31%、32%的衣分率。从目前看,该省棉花产量和品质都不容乐观。
市场混乱影响棉农收入
新棉上市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等诸多因素影响,山西省棉花购销价格先高后低,又逐步回升。籽棉收购价从上市初期的2.9元/斤左右,降到国庆节前的2.5元/斤左右,目前是2.7元/斤左右。
当前棉花收购进度迟缓的主要原因是贷款不能及时发放,以供销社系统为主的正规、大型棉花加工单位由于收购资金匮乏,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旺季收购中,再加上该省今年棉花成熟期的推迟使得在参与收购的外地棉商也比较少,致使个体小棉加厂甚至无证加工厂成了今年山西省棉花收购的主要力量,这些企业资金不充足、设施设备落后、技术不到位,在棉花加工过程中混等混级,棉花含杂、含水、异性纤维严重超标,破坏了棉花资源,降低了棉花质量,使得棉花价格每吨低于全国水平600元左右,严重影响了棉农的收入。
资金紧缺影响棉农积极性
今年,山西省供销社棉麻企业对新年度棉花购销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部署,却因贷款迟迟不能到位,严重影响了新棉收购加工进度。山西省棉麻公司系统是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的企业,按照农发行贷款的要求,已努力实现了“双结零”,在2007年度新棉上市之初就递交了贷款申请,但至今贷款仍未到位。在缺乏贷款资金的情况下,山西省棉麻公司动员系统企业积极采取其他办法展开收购,如与纺织厂联营、搞代加工、发动职工集资等,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但毕竟资金有限,部分企业因没有资金而无法正常收购,设备、人员大量闲置。截至10月末,山西省棉麻公司系统收购籽棉4682吨,折合皮棉1000多吨,与往年同期20000吨左右相比,差距甚远,远远不能满足公司正常运营的需要。收购资金的缺乏使得“打白条”现象在个别企业时有发生。棉农卖棉难、企业收购难,造成农商矛盾凸显,影响了棉农植棉、售棉的积极性,也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正常的经营。
种植棉花在山西南部地区历史悠久,棉花既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全国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在新棉收购中要防止出现资金供应的“空白点”,杜绝出现收购“打白条”现象。为了有效缓解当前山西省棉花收购严峻形势,及早解决棉花企业的收购资金困难,当地企业希望政府与有关部门及时协调解决棉花收购贷款问题,以解决棉农卖棉难和供销社棉花企业收购难问题,确保棉农收益和棉花收购工作顺利开展。(本报驻山西记者 樊莉 赵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