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人的LV包消费
去欧洲的中国游客有一种顶级品牌购买狂热,到了名牌圣地,不管有钱没钱个个成为消费敢死队成员。这种传染病从富贵阶层、明星阶层逐渐流传到一般的商务人员,进而也感染到普通游客。前不久我深有体会,我们一组12人的欧洲采访团,路经巴黎单就名牌包就买了7个LV(路易·威登)包,其中一个还是顶级限量版,同价格的其他品牌包还有四个,超强的购买力让我大跌眼镜。
同行是否属于白领还有争议,但一到法国消费1000欧元(价值1万元人民币)左右的小包似乎不在话下。身在其中看得明白,实际上大家的收入水平难承载奢侈消费,也不真正认同LV的品牌溢价,但到了店就架不住跟风购买的冲动,而揣着一两件名牌回去找个机会秀秀也顺应目前国人的新潮流。
按说,买一两件奢侈品是个人爱好和自由,但看着一群人“血拼”的劲头我不得不说几句。
近年,当奢侈品在西欧、日本市场上遭遇了大滑坡,国人奢侈品消费正在以年20%的速度增长。LV等法国普通消费者都不敢问津的世界顶尖品牌几乎成为中国出国旅游者的大众消费。按说这不是正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之快吗?但是中国百姓的消费水平真的到了能奢侈消费的程度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谁都明白。
实际上,当国人为拥有一件奢侈品沾沾自喜,并大赞购买力超越西欧发达国家时,恰是我们步入别国的老路的时候。
上世纪80年代,法国人对奢侈品的盲目推崇和狂热追逐与今日中国消费者相似,原本属于贵族专享的顶级品牌,变成了法国大众争相抢购的“身份象征”。但随后,法国人逐渐形成了一种理性、成熟的消费态度。今天的法国,奢侈品产业仍然是最重要的行业,但产品多销往亚洲一带,法国国内的整体消费开始崇尚朴素、实用。
很显然,中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没有达到普遍消费“奢侈品”的程度,但国人盲目追求奢侈品却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个体非理性购买已经上升为群体的无意识行为,LV包等顶级品牌也从初期的“送礼”功能“进化”到消费者自用,消费和收入不成正比的结果是出现大量的“月光族”和“负翁”。在中国,一面拎着正品LV包寻机炫耀身份,一面又不得不追赶公交车上班的情形时不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