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春蚕为百姓“吐丝”
昔日的黄海滩上,拓出了3.5万亩桑园,使东台市富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桑茧第一镇”。当地蚕农经常挂在嘴边的人,就是带领他们致富的卢克松。
在老卢的工厂里,一台先进的电脑织机相当于5万名织娘的工作量,生丝、绸缎从这里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他告诉记者,富安已成国内最大的优质丝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占全国的10%。外商要买富安生丝,价格由富安定,货款还得提前个把月打来“排队”。
别看富安的蚕丝现在很“牛”,但也有过危机四伏的时刻。1995年,正当富安桑蚕业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国际蚕茧价格却一路下跌,不少富安农民举起了砍桑的斧头。身为富安茧丝绸集团的“掌门人”,卢克松坚持要保住农民致富的“根”,及时出台蚕茧保护价,在市场价降到每公斤6元左右时,他向蚕农亮出每公斤12元的牌价,使富安成为当时全国唯一没有大规模挖桑毁园的地区。农业部领导考察后,称赞这里是全国茧丝绸行业“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日本农协专家曾专门考察富安茧丝绸集团,把电脑数据调出看了又看并到农户家中实地走访。当看到蚕农拿出“二次分配”款的发票后,日本农协的专家禁不住对卢克松竖起了大拇指:“中国有这样的企业来反哺农民,真是难能可贵。”卢克松提出了“二次分配”的新理念,即在实行蚕茧保护价收购的基础上,每年再从公司利润中拿出三分之一,对蚕农进行反哺,被誉为“富安模式”。至今,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做法,使富安茧丝绸集团共向蚕农兑现“二次分配”款5800多万元。
卢克松平素喜欢到穿镇而过的范公堤上走一走,常以修堤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自勉。为了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桑养蚕,他先后探索、引进和推广了30多个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有的创新做法被编入了大学蚕学专业教材。他还带着40多名蚕桑技术员到外省、市担任技术辅导员,邀请周边地区蚕农代表来富安现场考察。现在,近至海安、兴化、大丰,远至河南濮阳,都有老卢帮助发展的蚕桑基地,一根蚕丝带动了20多万农民发家致富。(吴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