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锦生"要延续光荣传统 把西湖十景织出来
第九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开幕式晚会上公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名单,这一次评出来的十个景点是继南宋时的旧十景和1985年评出来的新十景之后,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提点和总结。这次活动思接千载,并为综合保护后的西湖景区注入了活的灵魂。这三评西湖十景的诞生,让一个杭州的老字号“都锦生”十分兴奋。把文化活动迅速变成文化创
意产品,让产品承载着文化的力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达到彼此彰显、交相辉映的效果,把西湖的美与时俱进地带给海内外更多的人,这是杭州都锦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华先生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的一项工作。
“因为‘都锦生’和西湖美景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悠久了,可以这么说,没有西湖就没有都锦生的事业,没有西湖,也就没有了全国独此一家的织锦工艺。”那八十多年前的往事对今天“都锦生”的影响,在王中华心里有着最清晰的纲目。
都锦生从小生活在西湖边,对西湖美景有着天生的眷恋和熟悉。别人用文字用画笔用镜头抒写西湖,学丝织专业出身的都锦生却试着用彩色丝线经天纬地、描山绘水。都锦生的第一件风景织锦《九溪十八涧》是在茅家埠老屋门口卖出去的,也是在那里建成了至今在杭城老百姓心中有着很高美誉度的“都锦生丝织厂”。南宋时传下的旧十景,都锦生都织过,大大小小的尺寸都有,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民众喜欢西湖风景,同样也喜欢都锦生的锦绣湖山。从1922年5月15日立名到1926年名扬费城世博会,再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都锦生”丝织风景画年产曾达到了5万多张。“第二次的西湖十景,‘都锦生’也都一一织过。那第三次,第四次,无论是第几次,只要‘都锦生’活着,它都不会放弃用织锦表现西湖山水,这不仅仅是继承,更像是一种心愿,一种致敬,一种开拓。”王中华先生在“都锦生”工作三十余年,他把他对“都锦生”的热爱毫无保留地渲染出来———吾乡吾土,打造吾杭百姓所热爱的自有品牌。
“在运用高科技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同时,我们更重视保护织锦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用两条腿走路,都锦生就会在传统和现代中迷失方向。一块杭州市的知名品牌,一块老字号,不处理好这个关系,就难以在老百姓心中持续地拥有良好的口碑。”如在产品设计工序中,电脑制版虽然速度快,比较适合技术难度不太高的绸缎,表现一般的花卉、动物,但运用在风景、人物上面却不能真正体现产品的特色。王中华非常肯定地要把手工传统制作工艺坚持到底。一幅织锦风景画前后有二十多道工艺,有时一年才能画出一个风景底板,有的意匠师一生只有几幅好画。每个格子里的丝线颜色要非常精准,否则山水走色。“这项手工艺继承的人越来越少,不积极保护就有可能失传,就有可能失去一个光荣的传统。”为了这个传统,王中华不仅在寸金寸土的武林女装街商业圈中造博物馆,把退休的工艺大师请回来,而且把自己送到了浙江大学再深造。
“都锦生”经历过创业的风雨,今天已经把产业的目标定得更高———打造丝绸业的杭州大厦,做一块向全世界都拿得出手的杭州金招牌,这是引颈而望的绚烂,不过经营者却深切地明白,它的根一直扎在传统的土壤中,就像如今的西湖,越来越激射出来自岁月深处的华光,修旧如旧,渐趋完美。(邹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