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鞋企等制造业面临企业外迁危机
出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我们平时穿的衣服、鞋子,用的电子产品,还有小孩玩的玩具等等,不管品牌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相当一部分产地在广东。曾经是中国对外开放桥头堡的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占了全国的四成,然而,记者最近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采访时却发现,当地一些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不少工厂人去楼空
上午10时,正是上班的时间,可不少工厂的大铁门却紧紧地锁着,零乱的场景告诉记者,这里似乎已经人去楼空。如今在加工制造业聚集的珠三角地区,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告诉记者,在广东所有的鞋厂加起来大概有五六千家,关闭的这种大中型的鞋厂应该有1000多家。
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他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对企业来说,除了缺工,压力还来自于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水电费用、厂房租金等等。
鞋业企业远走他乡
赣州市被称为江西省的南大门,紧邻广东,粤赣高速更是拉近了这里与珠三角的距离,如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吸引了大量广东企业的目光。
据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局局长冯钰介绍,200多家企业里,从沿海梯度转移过来的这部分企业有120多家,产业主要是现代轻纺、电子电器类。
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广东的鞋业企业中,目前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中国内陆省份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只有25%左右的企业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
转移并不是万能药方
实际上,这些制鞋企业南下北上正是珠三角加工制造企业大迁移的一个缩影,然而,转移是否就是企业唯一的出路,转移是否就保证它们一定能从危机中起死回生?
对于迁移到内陆的广东企业来说,同样经常遇到当地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增加等问题。李鹏告诉记者,到底何去何从,其实现在很多鞋厂都比较茫然。
技术研发才是出路
有人说,像制衣制鞋制玩具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候鸟行业,它总是在寻找最适合生存的地方,哪里成本最低,它就会往哪里搬迁,不过,对任何一家想更上一层楼的企业来说,都不可能靠四处搬迁来延年益寿。如今正身陷困境的珠三角制造业,今后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现在当地已有不少企业开始了新的尝试。
毛罗,来自世界鞋都意大利,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最新的制鞋技术,8个月前他被一家鞋业公司聘请来到了中国。请他的中国老板告诉记者,在过去,他们一直给国外大品牌做出口订单,一双鞋只能赚1到2美金。如今不惜重金投在研发上为的就是做自己的品牌。
日前在东莞召开的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外经贸厅厅长梁耀文表示,不仅是鞋业,对于珠三角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