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挖掘整理黎锦工艺 打造"黎锦县"(图)
http://www.texnet.com.cn 2007-12-19 14:47:59 来源:新华网海南频道 收藏
12月15日,富有浓郁海南特色,反映黎族人民传统生活、劳作场景的大型黎锦在2007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保亭馆亮相。 苏婧摄 |
新华网海南频道12月17日电(记者孙志平柳昌林黄桂林) 起源于殷周时期、极具艺术魅力的黎族织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留下灿烂的一页。但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兴起,黎锦逐渐淡出黎族群众的生活,只是在一些黎族山区农村保存着这一极具代表性的织锦传统。近年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认识到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挖掘整理黎族织锦工艺,并提出着力打造"黎锦县"的目标,取得积极进展。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秀美介绍,根据研究考证,早在3000年以前的殷周时期,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先民就已掌握了纺织技术,是我国各民族中最早掌握纺织技术的民族之一。在宋元两代时,黎族的棉纺织业已经相当发达,其棉纺技术和棉纺织工艺品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这一时期历史上最杰出的纺织家黄道婆,在学习和总结黎族纺织技术的基础上,不仅改革和创新了去籽、弹花、纺线、织布等纺织工具,还运用和推广黎族纺织错纱、配色、综线、絮花等技术,织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花纹图案。到明清两代,黎族织锦发展达到顶峰,黎族织造的"龙被"等黎锦精品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
一种工艺存续数千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观。纺轮、纺纱、踞腰织机织布、贯首衣等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以及与纺织工艺相关的树皮布制作,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还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这不能不说黎族纺织工艺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化石"。
据了解,由于黎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黎族织锦工艺的传承又主要是靠母女间心口相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织锦技术的提高和传播,一度几乎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李永喜说,为了全面挖掘整理黎族织锦工艺、弘扬黎锦文化,县委、县政府2005年提出打造"黎锦县"的工作目标,除大规模进行文化普查、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外,还成立了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并先后设立了黎族传统织锦编排技术、手工提花织机改良、织造工艺、黎族织锦图案和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等5个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黎族传统织锦编排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解决了黎族织锦一直以来因为没有编排技术,图案难于创新的问题。其作用就好像是建筑施工中的施工图一样,能够使平面设计效果图通过编排成为织工看得懂、织得出的图纸。目前这项技术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了专利申请。
二是对黎族织锦手工提花织机进行了技术改良。在保持黎族传统织锦手工提花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大大降低了踞腰织机纺织的劳动强度,既保持了传统,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经过改良的带有棕丝和打纬钢扣导轨的黎锦手工提花织机,作为一项实用新型技术,已于近日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权。
三是组织编写了黎族织锦织造工艺教材。《黎锦织造工艺》教材已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教材详细介绍了黎族织锦织造的主要工艺原理、编排技术和织造工艺流程等。教材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文彰题写书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学萍作序。
四是加强了黎族织锦图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由黎族织锦大师蔡於良撰写的《黎族衣裳艺术》,收集了近两百种黎族传统衣裳图案,并全面介绍各类图案所代表的含义,帮助人们全面解读和理解黎族织锦艺术的内在涵义。此书正在精心审校之中,也将尽快正式出版发行。五是开展黎锦编排计算机专用软件的开发,主要用于黎锦图案编排的现代化设计。这项工作由保亭县新达达黎族织锦编排技术研究室和山东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目前测试版已经完成。
为了全面挖掘整理黎族织锦工艺、弘扬黎族织锦文化,保亭县委、县政府还在全县农村大力推广新型黎族织锦的实用技术,并在保亭县职业中学设立了黎锦培训班,共有新式手工提花织机30台,可年培训织工400人,现已培训城镇下岗和待业人员30人,其中28人已经上岗。县委、县政府还安排专门的经费用于扶持重点村组织发展织锦生产,并继续对黎族织锦中纺、绣、染等传统工艺设立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尽可能地将纺织行业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黎族织锦之中,让传统黎锦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