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机械采棉推广之路为何磕磕绊绊
按照棉花产业化发展思路,机械采摘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高产连片棉田最大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机械化采棉推广之路却一直磕磕绊绊。由于扶持政策滞后等原因,原本可以大显身手的采棉机至今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资源浪费严重。来自专家的观点认为,机械采棉的大面积推广亟待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推广遭遇瓶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兵团就将机采棉技术和采棉机械的研究和实验正式纳入整体部署,在种植、采收和加工等诸多关键环节都已取得重大突破。但直至2007年,机采棉面积仅占兵团棉花播种面积的10%,大量机械未能满负荷运营,经营者绩效差强人意。
通过对采棉机投资方和经营者的调查发现,导致"规模大、效益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缺乏国家标准,质量和等级的评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直接影响到机采棉的推广应用。
二是土政策挫伤种棉职工积极性。
由于团场与一些土棉农争利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部分团场出台政策,加大了机械采收的成本。2005年,新疆新建现代农业公司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亿多元,进口了100多台大型采棉机。这家全国最大的农机服务企业与石河子垦区的12个农场签订了50万亩机采作业服务合同,但实际上,各团场每年提供的机采面积都不到合同的一半。董事长刘长江说:"采棉机目前利用率不到一半,而每年本息合计要还贷2200多万元,由于达不到约定的采收面积,公司已无法偿还贷款。"
但据石河子垦区的职工反映,是各团场的土政策使他们拒绝接受这一先进的采摘方式。133团24连职工陈翠荣说,对机采棉压级压价比人工采摘的更厉害。虽然提供机械采收服务的企业与石河子垦区各团场结算的标准是每亩1 25元,折合每公斤棉花的采摘费用仅有每公斤0.35元,但多数团场向职工收取的采摘费却超过0.8元,接近手工采摘的成本。
三是农机补贴政策缺位制约机械采收推广。
购置采棉机及加工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大,增加了成本,短期内影响了团场效益。目前我国农机补贴主要针对粮食产区,补贴比例不超过30 %,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而购置大型采棉机以及运输、加工配套设备不在补贴范围内,即便能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相对于每台采棉机上百万元的价格也是杯水车薪。石河子垦区的一位干部解释说,为每台采棉机团场需要配备4辆专用装卸车,再加上其他配套设备,每个团场为此要投入数百万元,这些支出只能分摊到每个棉农的头上。即便在石河子垦区这样全国机械采摘面积最大的棉花主要产区,虽有专门的农机服务企业专门提供机械采摘服务,不必花费巨资购进采棉机,但仅相关配套设备的投入也不是所有团场能承受得起。
成本影响竞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疆棉田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棉区。今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2050万亩,预计产量超过230万吨,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产量占新疆棉花产量的一半。但由于在收获采摘环节上主要依赖人工采摘,在拾花劳力紧缺和拾花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形下,棉花生产成本不断加大。
近几年新疆(包括兵团)每年从内地雇请的拾花工约90多万人,每年支付给拾花工人的费用近20亿元,其中每年来兵团的外地拾花工就约60万人。
据测算,棉花收入已占全疆农民收入的40%左右,在兵团一些重点植棉师、团,棉花收入已经占到农工家庭收入的70%。上世纪末兵团棉农支付的拾花费是每公斤0.4元左右,而从2005年开始,猛涨到每公斤1元以上,高昂的采摘成本让棉农叫苦不迭。
亟待政策扶持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械采棉能否在更大范围推广,不仅事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关系到棉花这一纺织品主要生产原料的竞争优势能否保持或扩大。
目前,新疆兵团的农业集约化程度、规模化水平、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等多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特别是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使棉花大面积单产水平在全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受采摘环节短板的制约,采棉机械化程度低已经成为限制兵团棉花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兵团全面推广采棉机械化势在必行。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援派新疆担任农业厅副厅长的关锐捷说,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全面采用机械采摘棉花的国家相比,我国棉花价格偏高,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对兵团而言,拾花费用不断上涨已成为棉花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通过推广大面积机采棉技术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来缩小与发达植棉国的差距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从种植规模上看,兵团已经具备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前提条件:兵团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部分棉花主产区棉花的种植比例高达80%,各团场宜棉地区土地地势平坦,条田规范化程度高,大面积高产连片的棉田,具备了机械化采摘的必要条件。由于棉花采摘快慢对棉花品级有很大的影响,而新疆冬季来得早,拾花期较短,特别是北疆拾花期只有45天时间,只有及时采摘才能保证棉花的品质;而使用机采棉技术能够有效地缩短棉花采摘工时,提前结束收获期。如果全面推广机采棉、棉花精量播种为标志的现代化装备技术,实现棉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兵团棉花完全有可能与进口棉一决高低。
关锐捷说,即便是依靠兵团现有的315台采棉机,如果正常运转,机械采收面积可达126万亩,可节省近10万个采棉劳动力,扣除各项成本,比起人工采摘职工收入可增加1亿多元。他同时承认,虽然机械采摘的成本远远低于人工采摘,但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机采棉等级标准,只能沿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的等级,因此机采棉的质量和等级往往低于手工采摘,影响了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收益。
关锐捷建议,为调动广大棉农的积极性,兵团应对组织推进机械采摘棉花成效显著的团场相关负责人给予物质奖励,以确保棉农能从机采中受益。同时建议国家尽快研究制定购置采棉机械及配套设备的补贴政策,统筹研究制定我国机械采棉的发展规划。
关锐捷认为,为解决机械采摘一次性投入过大的难题,国家应以鼓励推进社会化服务作为政策导向。发展机采棉事业,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且经营风险较大,并非一般农工农民可以承担,其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社会化服务、实行跨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