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素质人才为起点—双山集团科技创新激活力
今年,江苏双山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亮点纷呈、捷报频传。3月,集团科技创新连续10年获得市、县表彰;4月,“双山”牌系列产品获得省级品牌称号;5月,3个新产品获省级新成果、新产品称号;6月,3项生产技术通过省级鉴定。随着科技腾飞带来的是集团的跨越发展:生产规模从2000年的5万纱锭到现在的15万纱锭;生产能力从改制时的月产棉纱1200多吨到现在的3000吨,棉布从月产150万米到现在的260万米;产品种类从单一品种发展为现在的180个品种。2005、2006连续两年跻身全国棉纺织50强。
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公司多年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早在1994年,集团公司就十分注重发掘科技潜能,成立了科协。集团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组织技术交流、参观学习。目前这个群众性组织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200余人,近三成为技术骨干。2000年企业改制之后,集团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为此,集团相继成立了技术中心、产品开发中心。被吸收到中心的人员基本上都是高层管理人员,研发内容涵盖棉、纺、纱、织造、电器、管理等方面。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市级研发中心,正积极申报省级中心。
为了让技术人员成为“香饽饽”,董事长朱克荣大力营造尊重科技人才的氛围,并率先垂范。在2006年度的工作总结大会上,朱克荣向3位以科技创新对集团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三鞠躬,赢得了广大员工的喝彩。而其中之一的陈洪钧对集团领导当初培养自己的往事记忆犹新。陈洪钧1989年从常州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进厂成为一名保全工。2002年初,因一项小发明得到朱克荣的肯定,并安排其到江南大学进修。回来后,陈洪钧走上中层管理岗位,重点攻克棉纱产品质量不高的难题。依靠管理与创新,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陈洪钧解决了工艺难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还使经济效益增长近两成。现在,陈洪钧任新三纺厂副厂长,成为集团潜力无限的“技术股”。
2001年以来,集团公司先后成功挂靠江南大学、无锡工学院、盐城工学院等10多家院校,先后从苏州、上海等地广揽各类人才100多人。同时,集团每年选送技术骨干去充电培训。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集团不惜重金聘请了全国浆纱技术权威。“高参”的到来,解决了企业过去存在的管理不规范、产品不稳定等难题,目前产品入库达标率达99.95%。□刘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