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你为何不“扩容”?
2007年12月11日在常州举行的第八次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与往年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一反过去常规,没有邀请希望加入“长三角都市圈”的沪、苏、浙其他有关城市的代表,作为“观察员”来参加本次协调会议,据说,原因是即将出台的国家发改委组织制订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已将“长三角”的区域概念限定为上海等16个城市,所以便没有必要再请其他城市来“观察”。
这就是说,“长三角”关门了。
目前长三角16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正在加强区域内部的各种紧密联系,目标是要实现“一体化”联同发展,这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应当面对的一个现实是,长三角经济区域并非像珠三角经济区域那样,仅是在一个省内,而是这16个城市分别受辖于一市二省,因此,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决不会是珠三角那样的一体化模式,即长三角区域经济不可能实现行政区划“一元化”下的那种“完全”一体化,在中央政府对省市行政区域辖区未重划之前(在目前的较长时期内无此种可能),永远不要指望长三角能实现“一元化”即所谓的“全方位一体化”,只能是通过协调、合作、互补、竞争等方式,加强横向密切联系,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在交通、旅游、文化交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逐步打造同城效应,在工业上避免或减弱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的现象,在观念、征信等领域逐步缩小地域差异,等等,与此同时,由于16城市并不在一个“锅”里吃饭,都要完成上级的经济指标任务,因此,在各种产业领域的竞争发展将依然是最主要的。
认为长三角从此可识“关起门”联同发展,其实是一种井蛙式的天真。首先,长三角作为一个经济区域是不假,但到目前为止,中央政府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完全单独的经济特区,更不是一个独立的省级行政区,所以,长三角16城市就不可能被围在一堵围墙之内,实现单独、同步发展,尤其是苏、浙两省的其他15城市,它们尚需与所在省的其他城市同步、协调发展,贯彻执行所在省的各项地方性政策、法令、法规,这就决定了长三角16个城市虽然有了一个城市经济协调会维系着,但他们只能通过协调、合作的方式联合发展,而不可能实施16城市作为一个经济体单独的、捆绑式集群发展。其次,就目前长三角16个城市的心态,由于相对中西部地区、甚至相对苏、浙两省那些非长三角区域的城市而言,希望经济发展较快些,能“关起门”来发展,使现代化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些,但是,这种如意算盘多少有点“格局太小”的小团体主义,缺少了国家层面上的全局观,因为它们忘记了两点:一是中央政府要考虑的并不是只要东部沿海发展就可以了,而是希望通过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先走一步,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二是就苏、浙两省的政府而言,他们之所以愿意“拿出”15个城市与上海联同发展,并不只是为了让长三角16城市“暴富”而不管其他地区,而是想通过这15个城市先与上海接轨发展,再带动省内其他地区加快共同发展。所以,想搞16个城市的“小乐胃”、“小圈子”式的单独发展,恐怕门都没有。打个比方:中央政府就好比父母,上海或长三角是它的“子女”,其他省市、其他经济区域也是它的“子女”,作为“父母”,能只让一、二个“子女”富,而不管其他“子女”吗?同样,江苏、浙江的省政府,对其所属的所有城市,又何尚不是这种“父母心态”?而正是这种“父母心态”,决定了不可能指望中央政府、两省政府会采取让长三角16城市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单独发展的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制订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实际上只是为了“帮”长三角做协调工作,即是通过规划这个手段,做一些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无法完成部分的协调工作,并不是要通过区域规划来促使建立独立的行政区或经济特区。再次,前已说过,国家行政区划在当前较长时期内,不可能重划,因为这牵涉面太大,也比较复杂,还可能涉及国家政体的改变,所以,长三角16个城市不可能归并到一个政区中来,只可能成为一个联同发展的经济区域。联想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主持制订的《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至今未获批准公布,个中原因,大可玩味,也许,可能连最终是否公布也还要打个问号?
那么,长三角的发展,下一步出路何在?我的看法是:要扩容。只有稳步地相应扩容,才能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那些认为长三角可以限于16个城市内“关门”发展的想法,其实只是一厢情愿,有可能阻碍长三角的发展。一是长三角最近20多年的发展,其看得见的增长动力,与其说是产业的发展,不如说是“拼土地”的结果,即经济的增长点,相当一大部分是拿土地换来的发展,如拿土地出来办厂发展地方工业,为海外的大企业建立加工基地、建工业园区,建房子筑马路扩大城市,等等,并不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靠科技升级换代或名牌效应获得的,所以,目前整个长三角已快要成为“长三角市”或“长三角工业园”了,昔日江南水乡美景大都荡然无存;但另一方面,我们具有在世界上有大影响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品牌却很少,有的领域如纺织品、玩具、软件等,大部分是为海外加工的。如果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长三角还有多少土地可以批租出来?因此,要再向前发展,必须寻找长三角区域以外的“土地源”。二是长三角区域内的各个城市,事实上它们中的每个城市既与其他15个城市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又与周边某些非长三角城市(甚至不是本省的)有经济协作的紧密联系,例如南京市,就与安徽省的马鞍山、芜湖、滁州,甚至安庆、黄山等市联系密切,如果说建立“同城效应”,南京与马鞍山、滁州三地更加有迫切感,因为这几个城市直接受南京的辐射度很强。又如台州与温州的联系、杭州与金华的联示、湖州与宣城的联系,都十分密切,这些长三角城市不可能为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一体化”而放弃与周边非长三角城市的联同发展。所以,长三角的“门”是关不起来的。三是江、浙两省的政府也不会允许自己的长三角区域城市“摔开”本省其他城市去与上海等城市全方位、一元化发展,前已说过,作为一个省级政府,他们考虑的是全省的全局发展。四是作为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区,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宽广的经济腹地,这种经济腹地,就是指辐射区的广大人口、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和社会消费能力。回顾上海之所以能持续成为经济中心城市而历久不衰,除了上海本身的活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有苏南、苏中、浙东、浙北的广阔腹地,例如:上海的新产品最先销售的,便总是这几个地区。因此,假如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了一个较紧密的经济中心,那么,它要进一步上规模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更广阔的经济腹地,这亇腹地就在苏、浙、皖三省甚至兼及豫东、鄂东、赣东北区域。
目前长三角怎样扩容?我认为不妨手笔大一些,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内部,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核心协调区域,即目前的16个城市。第二个层面称为联合协调区域,可以把周边愿意加入到长三角经济区域的马鞍山、芜湖、宣州、黄山、滁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合肥、巢湖、蚌埠、六安、铜陵、安庆、景德镇、九江、金华等地市包括进来。这样,长三角经济区域,就可以达到33个城市,长三角的土地面积将扩大1倍以上,整个区域的经济腹地更加宽广,有利于带动沪、苏、浙、皖、赣的联合发展,而在某些领域,例如旅游资源方面,假如统一以长三角品牌进行“包装”,将黄山、西湖、上海、太湖等景点整合在一起,则可能更有利于打造世界级大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
长三角区域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制高点上,但同时又站在一个重大转折点上,“关门”是不可取的,“关门”就意味着停滞;而进一步畅开大门扩容,就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向着更快、更高的方向发展。
长三角,你为何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