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鞋企拿什么拯救自己 转移或转变?
相关事件: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大约有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另谋发展。
在世界鞋业的发展中,广东制鞋业独领风骚多年。但最近几年里“劳工荒”、“电荒”和“油荒”接踵而至,土地、劳动力、能源配置等都出现瓶颈,令广东制鞋业的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和高成本问题同样令广东制鞋企业担忧的是,人民币升值和加工贸易政策的持续收紧。于是,除了一些企业在绝望中选择关门之外,另外一些企业则开始尝试搬迁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发展。
在广东,鞋企主要集中在惠州、东莞、广州、鹤山和中山这几个城市,总共有五六千家。从亚洲鞋业协会得到的数据表明,广东关闭的鞋企约有1000家。其中惠州现存的3000多家鞋企,目前形势并不乐观,在最近的两三个月时间里,中小型的工厂已经关闭了四五百家。
出口退税的影响不容忽视。全球出口企业都有全额退税。从今年7月1日起,制鞋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为11%。如果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出口退税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这对基本上依靠出口退税来获取微利,甚至有些企业还完全依赖出口退税维持生存的制鞋行业将产生重大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中国鞋企还面临着国外反倾销的严峻考验。2006年10月,欧盟对中国皮鞋企业征收16.5%的高额反倾销税,为期两年。2007年6月,台湾也对内地6类鞋靴产品课征43.5%的反倾销税收。“要不是今年欧元对人民币升值较快,国内鞋企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而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将成为压垮广东上千家鞋企的最后一根稻草,按照新的规范,一些制鞋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鞋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有的企业干脆转产甚至停产倒闭。
实际上,鞋业的南下北上正是广东加工制造型企业大迁移的一个缩影。转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转移是否真能让危机中的加工制造企业起死回生呢?
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鞋靴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占据世界市场68%的份额,但是还没有68%的分量,定价权都掌握在外商手中。今后应当逐步取得话语权,获取世界应有的尊重。不仅是鞋业,对于广东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
广东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