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皮毛产业“航母”立足龙型经济起锚
没有正确的发展模式“架桥”,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强大的特色产业之间只能“隔河相望”
作为“人类祖先的东方故乡”,阳原县有着传承了几十辈人独特的皮毛缝制技术———传统的“碎皮缝制”技术和创新了的“穿网编织”加工工艺,因缝制的针法十分讲究,拓宽了裘皮的使用范围,受到国内外许多皮毛经销商的关注和欢迎。而且,经过数百年的传承,皮毛缝制技术在该县得到了广泛普及,每个乡镇都有不少技艺精湛的“毛毛匠”,部分技术工人甚至可以完成整套服装的加工流程,技术资源和产业基础都十分丰富、雄厚。
但是,由于该县过去多年一直沿革着“无中生有,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即县内只有进行原料的初级加工,而碎皮料供应以及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则全在县外市场,两头受制于人,从而使得该县加工户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严重制约了县内企业的发展和该县皮毛产业整体做大做强,不仅远远落后于浙江的崇福、海宁等地,就是与同样地处河北省的尚村、大营等地相比也有较大差距,造成了阳原“毛毛匠”全国抢手、阳原皮毛产业却日渐势微的尴尬局面。
激活市场主体,培育龙头企业,为阳原皮毛产业这条“特色龙”的腾飞画上了“点睛之笔”
企业不发展或发展慢,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就打不出本地的特色招牌,就吸引不来客商。基于此,为了加快全县经济发展,阳原县委、县政府努力冲破皮毛产业发展樊篱。经过充分调研,他们针对当时阳原皮毛加工户“小”而“弱”的特点,采取“放水养鱼”的措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皮毛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建了县皮毛工业协会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并严格规范了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职能服务行为,尽其所能地激活市场主体,发挥企业的自主能动性,并通过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的方式,促进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升级,进一步带动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从而使该县皮毛产业迸发出无限活力。
据了解,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目前该县皮毛企业已发展到260多家,尤其是北元、屈氏、云腾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一家,500万元以上的有42家,还有10家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而这些成了规模、有了气候的龙头企业,则依靠自身不断扩大的实力成为了市场和加工户之间的“接板”:对上,他们成功进入了俄、美、英、韩、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市场,以庞大的出口量和精美的做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际裘皮成衣市场走向,为阳原皮毛产业的整体发展取得了市场话语权;对下,则连接着县内1200多个加工摊点,近3万农户,6个皮毛重点乡镇、30多个专业村,完成着全国碎皮加工总量80%以上的份额,使“皮毛”真正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完善产业链条,破解受制瓶颈,“一条龙”产业经营格局奠定阳原皮毛产业“龙型经济”基础
企业发展了,全县皮毛产业的建设热潮也已兴起。但是,“两头在外”的市场发展模式却依然是制约阳原皮毛整体做大做强的瓶颈,甚至是企业越发展,矛盾越突出。这是由于该县境内加工企业经营的分散性和经营范围的单一性,加之其在规模、实力、品牌甚至地理位置上的差别,造成了企业间诸如供需信息、原料价格、最新技术、流行时尚等商业要素获取渠道和获取量的不平衡,致使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面临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容易造成本地企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不利于阳原皮毛产业的整体推进。而这些,单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无法解决的。
为了解决这一困扰自身皮毛产业发展的多年宿疾,阳原县努力延伸皮毛产业链条,一方面引导本地企业改变以往单一加工模式,走动物养殖、设计、深加工、销售的多元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则通过网上招商、产业招商、亲缘招商和以商招商引进了中国阳原皮毛大市场、毛皮动物养殖、禽畜肉类食品加工和年产30万吨全价配合饲料生产线等项目,在皮毛产业龙型经济上隆起了一大市场以及皮毛动物养殖、毛皮鞣制硝染、加工科技示范基地、产品研发、肉制品开发五大基地,使得该县的皮毛产业具备了能够逐步摆脱原料销售两头在外窘境的能力,从而形成产供研销一条龙产业集群。按照规划,到2010年,该县皮毛产业年产值要达到30亿元,每个农户家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从事皮毛加工。
值得一提的是,阳原皮毛大市场是一个现代化、高品位、高档次的裘皮服装、服饰及制品的专业性商城,集加工、贸易、科研、服务于一体。市场建成后,不仅要领军北方裘皮市场,还要不断向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希腊、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延伸。目前已有国内外多家企业入驻,规模效应正在逐步释放。同时,随着兴盛养殖场、华胜食品加工等项目的落地,目前阳原县已具备了年产100万张毛皮和年加工各类肉兔700万只,蛋鸡800万只,肉鸡、肉鸭各1200万只的生产能力。由此,该县皮毛产业“龙型经济”的雏形已定。
图为阳原县北元毛皮有限公司皮毛加工车间。 郑世繁 陈亮 摄
短评
培强产业需要“看得见的手”
要说阳原皮毛产业的技术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从明清时代沿袭至今,该县的“毛毛匠”更是遍布全国,其名头不仅在国内,就是在国际裘皮行业里也是叫得响的,技术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原皮毛的产业发展却与它技术上的盛名相悖,规模小,发展慢,被国内很多技术优势明显不如它的地区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又如何突破这种“小脚老太、裹足不前”的尴尬境况?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在艰苦摸索,阳原县委、县政府确立了“龙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即按照兴市场、带养殖、促加工、扩规模、上档次的发展思路,以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为重点来壮大产业规模。而实践也印证了走这条路的正确性。
但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阳原人没有经过自我总结、没有进行更深刻的思想觉醒,还是按照祖辈留下的老套数进行发展,期待着市场的大门自动向自己敞开的话,那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只怕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对此,经济学家的话对我们很有启迪: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无能为力的时候,应该主动考虑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应该干些什么。对于一些弱势经济和弱势产业尤应如此!因此,阳原皮毛产业逐步走强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产业培植初期的时候,也许更需要的、更能起作用的是那只“看得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