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2007与贸易壁垒零距离


http://www.texnet.com.cn  2007-12-26 08:12:50  来源: 国际商报 收藏

  即将过去的2007年,对于众多的外贸企业而言,是兴奋、热闹、刺激的一年,也是忐忑、浮躁、遗憾的一年。

  这一年,随着外贸快速增长以及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更为严峻———连续13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6年成为遭受美国337调查最多的国家,同时今年也是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这一年,随着中国企业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遭遇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增无减,形势严峻。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各国“壁垒森严”。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打着维护进出口经营秩序、保护国内消费者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旗号,频频对中国产品“指手划脚、百般阻挠”。

  这一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综观2007年全年,欧美对华贸易壁垒出现了不少新动向:美国频发双反调查;欧盟传统性的贸易救济措施在减少,更多的是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警觉。

  子曰:“胜人先胜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在国际市场硝烟弥漫的今天,也许古代先贤的大智慧可以为我们照亮前路,与其频繁被动迎战,不如沉心提高自身,自然能够做到“独孤求败”。

  欧盟:技术壁垒花样翻新

  在中欧贸易不断增长、顺差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将不可避免地呈现高发趋势,一向标榜自由贸易的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必然随之而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方式似乎有了新动向。

  今年上半年,欧盟未对我国发起一起反倾销立案调查,而10月9日,欧盟委员会取消明年输欧纺织品配额的一纸声明更被看作是其主动示好。“然而,情况并不如想像得那般乐观,欧盟贸易保护工具正从单一的反倾销转向多元化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中国政法大学专家武长海表示。

  今年以来,欧盟对我国提起的“两反一保”调查,案件数量可谓甚少。对于反倾销调查的利弊,欧盟正在进行反思;但对于反补贴调查,欧盟正在寻求政策调整。

  按照欧盟现有的法律规定,欧盟反补贴调查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体,但欧盟新的动向表明,这一实行多年的法律正在出现松动,欧盟已表示,对于非市场经济体在反倾销调查中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自动适用反补贴调查,而且欧盟可以主动提起反补贴调查。

  武长海认为,欧盟寻求反补贴政策的改变,主要是针对中国,今年欧盟多次指责我国多项出口产品存在政府补贴,态度日趋强硬。可以预见,欧盟对华实施反补贴调查将成为欧盟对华设置贸易壁垒的又一手段。

  2007年,欧盟出台或生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谓是层出不穷,对中国出口欧盟产品产生的杀伤力前所未有。REACH法规6月1日生效,成为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最大贸易壁垒,估计我国企业每年为此所要负担的成本为5亿至10亿美元;8月17日,EuP指令生效,对中国家电行业造成的影响不低于500亿元人民币;欧盟关于食品污染物最高限量的新法规(EC1881/2006号条例)3月1日起生效,进一步抬高了中国食品、农产品(29.35,-0.22,-0.74%,股票吧)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

  2007年的大部分时间,欧盟对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大力渲染和炒作,给中国政府和出口企业施压,甚至有把该问题政治化的趋势。欧盟近年来建立了一系列快速预警系统,如非食品类消费品预警系统、食品和饲料预警系统及医疗器械和药品等专门系统,这些系统成了欧盟对别国设置贸易壁垒的有效工具。

  武长海表示,欧盟对我实施的新贸易壁垒主要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对这种贸易壁垒应当正确认识,并且采取相应对策。

  “我们应当认识到,除中欧双边贸易中的政治因素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质上是国家之间发展不平等的产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在产品质量和标准的要求上也存在着不同和分歧,双边之间的贸易要求就不对等。”武长海表示。

  壁垒来袭,何以为战?业内人士建议,外贸企业应当正确认识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既要坚决反对欧盟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过于苛刻的歧视性做法,也要承认欧盟新贸易壁垒现实的合理性,积极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才能使我国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REACH风暴来袭:中国企业“超脱”还是“盲目乐观”

  王葆梅是连云港(14.03,0.19,1.37%,股票吧)化工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记者与她初识是在今年4月3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培训会”上。面对这场中国加入WTO以来最大的技术贸易壁垒,王葆梅显得忧心忡忡。研讨会上,她认真地记着笔记,频频向在场的专家提问咨询。年末将至,记者再次采访了她。王葆梅的回答依然是“很难……不知道该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采访中,她频频将话题转到出口退税调整、人民币升值后企业的艰难处境上。与“不知所云、大限未至”的REACH法规相比,似乎这些才是企业当前关注的重点。

  王萍来自宁波一家大型化工集团,参加4月份的REACH法规培训时,她刚工作半年。当记者再次致电她时,她似乎已经不太记得REACH法规是什么。

  在4月举行的那场研讨会上,疑惑与迷茫在数百位主要出口企业人士间蔓延。如何逾越这道壁垒,所有人都显得没有信心。然而,半年多过后,这场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绿色壁垒,在中国却遭遇了尴尬。当日本、韩国都在为应对这场杀伤力巨大的技术壁垒积极做着准备的时候,众多的中国企业却似乎显得过于“超脱”了。

  “不到最后关头,不到出口大门紧闭,很多企业是决不会有所行动的,这就是中国企业的现状。”谈及此,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石油和化工商品部主任周纯既感慨又无奈。半年多来,周纯所在的部门一直在为帮助企业应对REACH法规忙碌着,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

  企业应对现状令人担忧REACH法规已于今年6月1日生效,将于明年6月1日实施。为保障REACH法规的有效实施,欧盟专门成立了欧盟化学品管理局来对所有在欧盟市场上流通的化学品及其相关制品进行管理。整个注册、评估、许可的过程繁复、琐碎、漫长,充满未知性,足以令企业望而生畏。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长施用海表示,表面上看,上述法案只是针对化学品,影响的将是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然而,化学品不过是冰山一角,它影响的是所有商品,因为几乎没有商品不使用化工产品。

  “近期欧盟出台了REACH收费标准的内部征求意见稿,费用比我们预计的要高不少,中国企业很难承担,我们正在和相关国家的行业组织进行沟通,在欧盟正式公布费用征求意见稿后提出相关意见。”周纯透露。

  REACH法规实施在即,然而企业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当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对REACH法规仍停留在浅显的认识阶段,并且大多抱有观望态度。

  相比较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大且国际贸易经验丰富的企业则已有所行动。浙江奇迪公司总裁周奇展告诉记者,该公司很早就获悉了REACH法规,在产品设计上进行了环保考虑。“明年真的实施起来,成本肯定要上去,”周奇展说,“这个法规就像把刀子悬在那里,主动权在欧盟那边,说松就松,说紧就紧。”

  周纯告诉记者,近年来,面对欧盟各种环保法规,韩国、日本多采取行业组织牵头,政府为辅、企业自主应对的的形式。据悉,REACH法规生效后,韩国、日本两国的一些大公司从一开始就严密跟踪市场走向在研发阶段严格按照安全标准设计产品,以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矿商会将设驻欧代表处施用海表示,企业应充分利用好预注册。他建议,国内各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组织相关企业分享信息,共同争取预注册。此外,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注册方式,比如委托进口商、律师事务所、中介代理机构或者国内的驻外机构协助注册。作为我国最早关注、研究并持续跟进REACH法规进展的机构,五矿商会目前已翻译、编印了近60万字的全球首部中文版REACH法规指引文件(简称RIPs)摘要,供中国企业使用与参考。

  周纯介绍说,今年下半年以来,为协助中国化工和其他相关行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了解应对REACH法规,按法规的要求完成产品注册,五矿商会在商务部的指导下,分别在四川山东广东、江苏、安徽等地为企业举办了多次培训会。周纯透露,下一步商会工作重点仍将是培训和宣传工作,即向企业全面介绍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操作步骤、注册材料的准备等。

  周纯告诉记者,五矿商会今年3月开通了网上咨询平台,并在12月初对网站进行了升级,以期为业界和企业提供更加方便的咨询服务。此外,为给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经商务部批准,五矿商会还将在芬兰设立驻欧代表处。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五矿商会明年的工作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尽快完成商会驻欧代表处的所有注册手续,正式对外办公;与欧洲、亚洲各国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保持联系的同时,签订合作备忘录,联手共同应对REACH法规;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国企业应对REACH法规培训会。

  EuP指令:离我们还有多远

  继RoHS和WEEE指令相继登上舞台后,新的EuP指令又来了。7月12日,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和法国国际检验局紧急召开《企业如何就欧盟EuP法规的要求作好准备》高峰研讨会,很多电子电气产业负责人这才惊觉:8月11日前就要转化为欧盟各国法律和具体实施措施的E鄄uP指令,对未来整个电子电气产业的影响不啻于一场“地震”,而指令所要求的生态设计思想,却是国内现有产品设计人员所陌生的。

  事实上,EuP指令早在2005年欧盟理事会上就生效了,国内部分企业和个人因缺乏直接的消息来源,都以为EuP处在停滞状态。但事实是,全球对EuP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EuP难在哪儿EuP指令缘何引起如此关注?

  业内人士表示,它涵盖的产品层面极广,涉及所有在设计和制造后投放到市场的耗能产品。据悉,架构生效后,欧盟执行委员会将对暖气/电热水器设备、电子马达系统、住家/商业场所照明系统设备、家电、办公用品产品、个人电子产品、通风及空调系统提出实施方法。

  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冯尚斌认为,过去生产企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求安全时讲安全,要求性能时讲性能,而EuP指令则要求企业在设计时就对材料、回收整个体系进行考虑,改变原来的设计思路。

  泰尔实验室环保试验部主任蒋京鑫告诉记者,EuP指令的根本目的是要逼生产企业实现绿色设计,即生态设计。如果要想降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的损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设计时引入生态化的设计。

  “不过,对任何一个产品做绿色设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如果现在你去问企业有没有做绿色设计,估计大部分企业会不知所云。因为企业的设计人员完全没有办法去掌握这个绿色设计的原则。”蒋京鑫表示。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绿色设计的理念就已提出,但真正能够进入企业设计原则的很少,原因就在于缺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即使想做绿色设计,但设计人员很难判定哪个元器件、哪个生产工序的能耗是最高的,也就很难判定哪种设计结构在产品回收处理时所需要的能耗是最高的。因此,设计人员没有办法把生态因素考虑在内。“这对于非常注意环保的欧洲企业尚且很难,更何况是生态数据方面完全是空白的中国企业。”蒋京鑫说。

  国内企业答卷不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EuP指令留下了“时间差”,相关细则正在出台中,似乎不像前两道指令那么有“抓手”,对此,不少企业不觉间产生了侥幸“怠工”心理。

  宁波富达(6.69,0.02,0.30%,股票吧)电器总经理田吉传表示,对于EuP指令,目前已有所准备,但由于EuP指令完全是个框架指令,感觉没有头绪。田吉传的话代表了不少企业的心声。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如海尔、美的、格力等大型机电企业对此指令反应迅捷,态度积极。很多公司成立了专门的EuP指令应对小组,甚至主动联系专业检测机构以及研发中心共同攻关。但相比之下,多数中小机电企业的应对态度略显消极。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多数出口企业对EuP指令表示茫然。宁波慈溪某主营冰箱出口的企业技术负责人称:“现在准备也是白费力气,你都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准备,这个指令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能有详细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更多企业对EuP指令搁置处理的原因是由于成本压力太大。不少企业认为,既然EuP还只是个框架,而应对它又将极大地增加成本,那么不如等到它有方向的时候再做对策。

  EuP还有多远“民营企业注重效率是对的,但是由于缺乏提前应对技术壁垒的意识,往往迫在眉睫了,才来找政府和专业机构要求帮助解决,如果能做到未雨绸缪,那么企业在应对考验方面掌握的主动性就会灵活很多。”谱尼测试中心主任宋薇表示。

  虽然现在EuP指令内的部分具体指标还未出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就可以坐等。只要欧盟本土企业准备好,欧盟各国很可能马上严格执行EuP指令。同时,据记者了解的情况,近期EuP指令中诸如手机充电器等的生态指标业已出台。EuP指令离国内厂商已经不远了。

  宋薇认为,国内厂商应尽早准备,这样才不至于措手不及。首先要建立企业产品的生态档案,对产品在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生命周期各环节对生态的影响进行数据搜集、统计和整理,管理好产品的生态数据;其次,企业必须从现在起,逐步引入生态设计理念;此外,企业应建立多元化市场,减少反倾销或贸易设限风险。

  “EuP指令的实施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能意味着将不仅面对的是一个指令或者一个市场。”冯尚斌指出,EuP指令具有示范效应,美国、日本、巴西等国正纷纷效仿、积极跟进。专家指出,对用能产品的生态保护和节能要求不断提高已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流,这些不断提高的标准,对我国用能产品的影响已不仅局限于欧盟市场,也扩展到美日乃至全球市场。

  美国:“双反”冲动难抑

  被当作美国对华“双反”制裁第一案的铜版纸诉讼官司,11月20日突然以美方大转向而戏剧性结束。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最终裁定,使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铜版纸企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制裁要求瞬时化为乌有。

  郑锐是金光纸业市场部总经理,其公司在今年10月曾被美国商务部课以7.4%的反补贴税。作为在铜版纸案中唯一积极应诉的企业,金光纸业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终裁结果感到满意。郑锐强调,补贴一词纯属无稽之谈,中国铜版纸企业也不可能对美国的铜版纸生产企业构成“实质性损害”。

  尽管中国在首起铜版纸反补贴官司中最终获得胜诉,但形势并不容乐观。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此次推翻了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认定,实际上等于规避了是否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的问题。事实上,美国商务部官员此前也曾公开表示,该裁决只是美国的一个“临时性挫败”。

  继反倾销之后,反补贴大有成为外国对华贸易争端头号热点之势。“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面临的贸易摩擦压力加大且形式多样,反补贴正成为当前贸易摩擦新热点。”12月初,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曾如是表示。

  反倾销是国外一贯使用的贸易壁垒“武器”,如今,美国、加拿大又将反补贴与之“捆绑”挥舞。据悉,美国和加拿大近两年来频繁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已影响到我国约10亿美元出口、750家企业和12万就业人口。美国自去年11月对我国铜版纸发起首宗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以来,已对我国发起8宗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其中今年就有7起。李玲认为,这种频率在全球贸易救济措施使用过程中史无前例,虽然中国在首起铜版纸反补贴官司中最终获得胜诉,但接下来依然有7起要面对。并且,继美国、加拿大之后,欧盟也很可能成为对中国产品实施双反调查的又一战场。

  事实上,对华反补贴是在贸易保护主义动机驱动下的行为,与争端发起国自己以前的判例大相违背。然而,当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汇率压力、知识产权等工具都不能遏制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时,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国内进口竞争产业和有关政客开始无法抑制援引反补贴工具打击中国出口商品的强烈冲动。不仅如此,对华反补贴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政治动机驱动所致,或是体现了该国政治体制的缺陷。

  面对美国的反补贴指责,商务部、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等先后作出严重声明,美国至今尚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时,通常采用“替代国”的办法计算倾销幅度,从而征收高额反倾销关税。另一方面,美国又在同时进行反补贴调查,加征反补贴税。美方这种对来自同一国家的产品采用“双重计算”的做法,有悖于美国的相关法律,并严重违反WTO有关规定,是不公平的、歧视性的。

  正因为如此,在反补贴案中,我国理所当然不可能为别国某些势力的政治需求埋单,理所当然要捍卫自己的发展权利,全力以赴奉陪到底。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公平贸易工作部程菁建议,企业应全面了解欧美等国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等贸易壁垒的“游戏规则”,认真研究和利用其适用的标准,合理安排生产、组装程序,以合理的程序、合法的价格开拓海外市场。

  “归根结底,企业应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低价出口的竞争策略,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施出口产品差异化策略,提高自身竞争力,这样才能有效抵御国外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程菁表示。

  美对我“双反”调查情况

  去年11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是美国首次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2007年10月18日,美商务部对本案作出终裁。11月2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推翻了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认定。

  6月28日,美商务部对我输美环状焊接碳素钢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11月6日,美商务部公布初裁结果。

  7月18日,美商务部对我薄壁矩形钢管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7月24日,美国商务部对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11月27日,美商务部作出反补贴初裁。

  7月19日,美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复合编织袋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11月27日,美商务部作出反补贴初裁。

  7月31日,美商务部对自中国进口的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10月12日,美商务部对中国橡胶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10月30日,美商务部对我低克重热敏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

  11月29日,美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同时对原产于德国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倾销调查。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贸易  壁垒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