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也容弹花匠(图)
66岁的李太和和搭档从湖南来到深圳弹棉胎,没想到生意挺好
人在江湖
“哐当”、“哐当”……在公明街道的一条小巷里,66岁的李太和和他50年前的搭档老陈,每天都聚精会神地操弄着古老的弹棉花工艺。
两个多月前,他们来到深圳为人弹棉胎,没想到生意还挺好。
15岁起就继承父业
老李是湖南洞口人,有两儿一女。15岁时,父亲把弹棉花手艺传给了他,迄今已经整整50年。弹弓摩挲得锃亮,一看就知道已用得相当久远。
李家祖辈弹棉花,老李兄弟四人只有他继承了祖业。老李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他和父亲走街串巷上门为人弹棉胎,爷儿俩挑着扁担,“天没亮挑着月亮出门,晚上顶着月亮回家”。扁担的一头是大弹弓,另一头则是弹锤、碾饼、牵线杆之类的行头。后来,父亲患了一场病,不能再从事这个行业了。李太和和同村的好友小陈,在小镇街头租间铺子弹棉胎。再后来,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加上小陈结了婚,两人就自然而然地散了伙,虽然李太和没有放弃这个职业,不过也只是农闲时才给人家做。
想不到生意挺火爆
两个多月前,家里的农活干完了,一向闲不住的李太和心血来潮,想到深圳弹棉花,和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一说,女儿很赞成。于是,老李就约昔日好友小陈(现在已变成了老陈了)南下深圳。开始,老陈很是犹豫,认为“南方热用不上棉被,没有棉胎可弹”。可是,经不住老李一番劝说,两人几十年后再次携手合作,背着闲置多年的家当来了深圳。让他俩没想到的是,生意还十分火爆!很多人都认为,纯粹用棉花絮的被子,比外面卖几十元的被子暖和,甚至比那超市卖到上千元的太空棉还要好。老李告诉记者,从家里带来的几百斤棉花早就用完了,他又打电话回去让家里人往这边托运了几次。
老李介绍说,弹棉花工序繁琐复杂。首先要将棉花弹活、弹松、弹得“有精神”,丝缕理清后再拢成棉被形状,然后铺底线。拉面线后稍微压实、翻转弹定型,扎四角。两面网线弄好了,然后用几十斤重的木制碾饼碾压成型。
老李弹的棉胎十分牢实,有很多顾客还介绍其他人来这里弹。虽然弹花机效率高,人也轻松许多。但老李认为,“机器怎么会有人工做得细、做得好呢!”
祖传手艺后继无人
老李很无奈地说,他和多数手艺人一样,也想带一两个徒弟,一来传承手艺,不至于后继无人;二来也有个帮手,自己能轻松一点。但是,两个儿子都嫌弹棉胎“又累又脏又不来钱”,瞧不起这手艺,老李沮丧地对记者说,作为长子,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在他手里将失传了,“百年之后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先辈”。老李说,就是传给外人,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干呀!这时一旁的老李好友老陈插话说,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愿意干这个的,他的几个孩子也是经商的经商、打工的打工,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习弹棉花。
现在,生意还过得去,老李和老陈很满足。“累是累点,但是一个月下来,能挣两千多块钱。扣掉房租、成本和生活开销,还能落下一两千,两人平分,每人有一千块左右……”说到这些,老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看得出,他很满足。汪火勇欧阳四平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