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CPI不能承受之轻
4.5%!这是社科院《经济蓝皮书》对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率的预测。
蓝皮书指出,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明显信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资料,受猪肉、食用油等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国的CPI继3月突破3%警戒线后一路走高,在8月和10月双双达到6.5%的十年新高。由此看来,年度CPI上涨4.5%或许还是一个比较中肯的数字。
来自物价部门的分析指出,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生猪疫情导致供应量减少、成本上升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内需增加对价格的拉动以及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及工资高速增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推力来自于农产品价格,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猪肉涨价了!”。
面对中国各地节节攀升的物价水平,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目前CPI上涨主要是由于猪肉价格大幅度上升直接引起带动食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消费价格整体水平的明显上涨,但是在其背后隐含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可小视。
结构性上涨比起学者对通胀普遍的忧虑,政府决策层和智囊团对其反应较为平静。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认为,虽然今年下半年CPI增长较快,但目前的价格上涨仍属于结构性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快,并未传导到其他商品,物价没有出现全面上涨。
“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仍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因此不能讲我们已经进入全面通胀。”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如是判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和东海证券近日联合发布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也认为,2007年,CPI在食品类和居住类商品价格的推动下逐月攀升,通胀风险日益加剧,但是,价格上涨的结构性、补偿性、成本推动性等特点决定了中国经济近期难以爆发全面通货膨胀。
CPI高企只是今年经济运行的一个表象,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应我国现实的通胀水平。一方面,粮食和肉禽带动的食品类CPI涨势凶猛,造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剔除掉食品类CPI计算出的核心CPI显示,我国的通胀水平尚处于非常温和的水平。
但是,无论CPI是否处于安全位置,“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过热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物价涨幅可能回落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的决策层意识到,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加大”。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过热风险和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会议提出,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传递出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信号,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完善储备体系,提高价格调控可预见性。
今年以来,中央政府针对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例如,加大了猪肉供应各个环节的调控,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支持生猪生产,加强对物价的监督管理等,政策效果渐显。
“在猪肉价格方面,目前生猪存栏逐步恢复,预计明年下半年生猪供应将得到明显改善,而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价格也都可以保持基本稳定。”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强调,目前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升具有一些有利条件,因此“从大宗商品的供求情况和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看,做到不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是有条件的,努力使物价涨幅逐步回落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