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阵痛中走向开放的“而立之年”
美国商务部不久前对原产于中国的新充气工程机械轮胎作出反补贴初步损害裁决。自去年11月美国打破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不适用《反补贴法》惯例,对中国铜版纸发起首宗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以来,已对中国发起8宗“两反”合并调查。中国已成为今年全球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1978年,中国向广袤的世界打开大门,一步步跨向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近30年过去了,站在开放“而立之年”门槛前的中国外贸却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困扰。
商务部统计表明,今年前11个月,中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两反两保”贸易摩擦62起,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遭受337调查最多的国家。仅今年1-10月,美国就对中国发起337调查14起,占其同期立案总数的50%以上。
而恶意丑化中国产品质量安全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变种。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受到普通消费者的喜爱,人为制造贸易壁垒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者正试图通过妖魔化中国制造,引起普通消费者恐慌,进而取得民众支持。今年以来,“二甘醇牙膏”、水产品危机、美泰玩具召回等事件令中国制造面临信誉危机。一些媒体歪曲事实、不负责任地制造恐慌气氛,令一些中国出口商蒙受了巨大损失。
压力不仅来自外部,还来自国内政策变化引发的结构调整。在今年数次调整相关商品进出口关税税率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宣布从7月1日起取消或降低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涉及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一系列措施让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呈现“一增一减”趋势。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6.1%,进口增长20.5%,相差5.6个百分点;而2005年上半年,出口增幅高于进口增幅18.7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今年1-11月,中国外贸顺差仍然达到2381.2亿美元。
人民币持续升值挤压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削弱了它们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不断加快,已超过5%。11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7.4关口,达到7.3992。据中国摩托车商会透露,到今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达到7.57元兑换1美元时,中国已有五家摩托车企业关门倒闭。
更多中国企业正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尽管短期内对企业利润带来负面影响,但对于谋求转型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也降低了企业进口机械、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构建海外营销网络的成本。改革开放即将进入第30个年头,中国对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的考量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数量规模目标,转向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更关注的是它们给国民经济整体运行带来的效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