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低端品牌蜂拥中国 摆好自己的位置
一年,国际中低端品牌是跑着奔向中国消费市场的。
国际中低端品牌正是看好了中国无比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中国人日益追求的高品质生活。
所有这些,无形中给国内品牌增加了竞争压力。国内品牌要加强自身的品牌营销及设计定位,做足自家门前的功课,这样才能与国际中低端品牌相抗衡。
随着ZARA杭州店的开业,目前ZARA在中国已经拥有了第四家店铺。在2005~2006年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服装品牌当中,即使是奢侈品牌也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拥有暴利空间。与中国服装经营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服装的销售利润率越来越低,而这些品牌大部分的利润率都在12%~20%之间。如果这些品牌想要获取更高的销售额和销售利润的话,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抢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市场。
再看看国内服装的消费现状,中国男装、童装、休闲装和内衣品牌前十名的消费集中度都在70%以上,而中国本土女装品牌前十名的消费集中度仅仅达到15.06%,这说明目前中国女装单品牌的销量相对较差。
服装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并不是品牌知名度越高、品牌综合实力越强,其产品价位就会随之增高。服装品牌的定位非常重要,从近几年中国女装市场份额和市场综合占有率排名上来看,ONLY、ETAM、ESPRIT等单价在1000元以下的品牌排名非常靠前。而ZARA进驻中国已经清楚地在提醒人们,不是只有奢侈品牌才能算得上是“大牌”。随着中国女装品牌定位的变化以及百货商场的频繁大力度促销,个人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中低收入者的女装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中国中低价位女装的消费份额也将有非常大的提升。
由此可见,中国女装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将出现价格上的两极分化,高价越来越高,低价的则越来越低。
当然,这跟女性购物时随意性和冲动性更强有着一定的关系。现在,就连在家乐福都可以看得到这些国际中低端品牌的身影,它们适时存身,通过其合作伙伴获得了可观的商业利润,代理商也从中获得了足以长久生存的底气。
中国女装销售份额逐年在提高,商业模式以及品牌的融合度也在逐年提高。
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女装可能要面临品牌数量减少、单品牌质量提高,同时会出现一批非常优质的品牌。而在终端市场上,品牌商直接与强势百货商场联姻、品牌商直接与优秀终端加盟商合作、品牌商全部直营或大部分直营模式的“直接掌控终端”战略将逐渐增多,省代理将向分公司和“品牌管理机构”的形式靠拢。
中国服装业或许应进一步摆好自己的位置,以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国际中低端品牌蜂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