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放快 资本中国崛起不可阻挡
人们还发现,2007年,活跃在全球市场上的中国金融势力已经不容小觑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入,给了全球金融并购时代足够的想象空间。但最终谁是霸气长存的王者,尚须由时间来给出定论。
进入2008年,中国人也许会更深刻洞察世界变化的本质,适应当今国际金融和经济发展新趋势,以中国价值立场为回归,建立独立系统的货币战略新思维,中国在国际金融博弈中的大国自信与自觉将进一步增强。
2007年的中国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这一年,中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都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做的承诺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
这种全面开放,以及中国金融市场自身不断深入的改革和发展,使中国经济在2007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融入了世界经济。
中外资本的相互流动与博弈、对决与较量,也前所未有地在广阔的全球化背景下激烈展开。
而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美联储降息、国际原油价格暴涨……这些经济事件或现象,更前所未有地对中国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它们也影响着或牵引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取向和运行趋势,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兴衰。
全面的开放,让许多中国人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强盛。
历史也反复证明,资本的流向先导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而一个国家要真正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金融体系的效率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
因此,中国金融界的有识之士不断发出呼吁: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
中国的决策者也意识到,大国之间的金融交往和博弈本质上就是一种国家利益的交换,双方的经济金融软实力对比直接决定了其在金融开放与合作中的地位。
于是人们发现,中国在坚持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十分强调要保持国家独立和完全的金融主权:包括货币主权和监管主权。中国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自主的货币政策,把利率、汇率等的调节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还在积极构建完善、有力和高效的监管机制,试图将内外金融机构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以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使所有金融机构都服务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事业。
人们还发现,2007年,活跃在全球市场上的中国金融势力已经不容小觑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入,给了全球金融并购时代足够的想象空间。但最终谁是霸气长存的王者,尚须由时间来给出定论。
全面开放中
崛起之势不可阻挡
2007年,被视为中外金融市场关联程度空前紧密之充分印证的,有两个最著名的市场案例。
美国当前市值最大的银行美国银行,两年前曾投入30亿美元成为中国建设银行战略投资者,最近声称因受美国次级贷危机等因素影响,其今年第四季度盈利将“令人相当失望”。随后,12月13日,美国银行表示,将对持有的建行的部分股权进行变现。这一减持计划,直接导致了建行A股股价的剧烈波动。12月17日,建行股价大跌3.97%,为上市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而巴菲特对其所持有的中石油的减持行动,在中石油A股上市前,也高度影响了国内投资者对中石油股价的定位,致使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中石油,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暴涨的市场背景中,其A股股价自上市以来一路下跌。
还有几个标志性事件,让人们看到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不断加快的步伐。
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12月13日就外资参股中国证券公司、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外资公司发行A股和人民币债券等资本市场开放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中国工商银行12月13日宣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这也是中国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对外收购案。
国家外汇管理局12月9日表示,已将合格的QFII投资中国国内资本市场的总限额提升至300亿美元。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10月22日宣布与贝尔斯登公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的预案。作为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在数年前一度是最具盈利能力的金融机构之一,曾以结构性产品赢得盛名。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金2000亿美元,当前所从事的外汇投资业务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为主。此前,中投公司曾以30亿美元入股了美国最大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百仕通公司。两个多月后,12月19日,中投公司宣布,斥资约50亿美元入股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
纽交所7月1日成为《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实施后首家获批在华开设代表处的外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12月3日宣布正式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允许境外证券交易所设立驻华代表机构是中国实施的一项自主开放政策,有利于中国企业近距离了解境外证券市场,更好地选择境外市场和融资方式,降低境外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一切都在显示: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游戏当中去。
中国的QDII业务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有23家中外资银行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
而自2003年瑞士银行成为首家获批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来,中国金融市场49家QFII现持有的证券资产市值,已接近2000亿元人民币。QFII的一举一动彰显着国际资本的全球谋略,放大了2007年中国A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金融市场与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共振正在形成,一个资本大国正在崛起。
开疆拓土中
需要更胜一筹
2007年11月8日,经过16年的努力,中国招商银行纽约分行开业,夙愿终于达成。然而加上之前已在美国设有分行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目前中国在纽约的银行分支机构数目不过区区5家。抛开地缘政治层面的因素来研判,这个速度与外资银行在中国国内铺设分支机构的速度相比较,实在是慢得不能再慢了。
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外资银行在中国开疆拓土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中资银行在国外的开拓速度。
今年12月11日,人民币业务对外全面开放整整一年,除了继续固守公司业务和高端个人业务的几十家外资银行之外,截至目前,一共有16家外资银行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在人民币零售业务上开始试水。
与中资银行的本土作战不同,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开展零售业务最大的挑战是客源问题,它们锁定的是中高端富裕人士,至于如何吸引这一群人,外资银行已是有备而来。
除了用成熟的产品线冲击市场之外,外资银行们干的另外一件事情是到处铺设网点。2006年底时,汇丰银行在全国的分支机构数目不过27个,2007年已近乎翻番,达到53个。
外资已经布点的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区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外资银行的脚步还踏上了西部的土地甚至到了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
但中资银行如果能以其在异乡的奋力拼搏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其庞杂的身躯上建立起科学化、自动化、系统化的流程,并提高其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开发、加强监管等方面的能力,那么,未来在与外资银行的碰撞中,谁能更胜一筹,那就要走着瞧了。
国际博弈中
自信与自觉正在增强
2007年,“人民币升值”构成了中美、中欧多次博弈的主要内容,而美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指责,已经成为中美之间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巨大的贸易顺差以及美元的持续贬值,都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之源,而汇率政策的不灵活同样也限制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但中美贸易不平衡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话题。中国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美国人需要的是经济利益,而不是在政治上做文章。
美国人的确只是把汇率问题作为一个幌子。保尔森访华,只要中国之前先变动了汇率,美国人来了之后就不谈汇率了。显然,这让中国人觉得应该重新去认识汇率问题。中国的汇率改革过去一向坚持的是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这三个原则。而现在,中国人强调,汇率不能因为外部压力而变动,也不能因为有外部压力就不变动,而是自己觉得需要变动的时候才变动。
尽管美国人在不断强调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也不断地就人民币汇率问题施加压力,但随着2007年的结束,这种声音正在逐渐变小,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渐进有效可控原则的坚持正逐渐被美国所接受。
虽然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1.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筹码已经成为美元与欧元竞争的货币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一旦美元贬值中国却将遭受到巨大损失。在WTO规则中有这样的内容,即如果一个国家要求别国改变贸易承诺,自己也要做出相应补偿。因此,在第三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中国已经向美国人发出反击的攻势,要求美国约束自己。
中国正实际拥有博弈的主动权:“中国制造”出口商品一旦大幅涨价,将转化为欧美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压力;中国外汇储备具有强大威慑力。有此双重筹码,中国完全可以抗拒欧美的汇率压力。
而中美欧各向对方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是一种在WTO框架下互惠互利的安排,既是对以前双方签署的协议的履行,也是双方根据形势发展而对战略所作必要调整的结果。应该说,中国的开放,包括金融业的开放一直遵循着渐进式的路线,这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应不会动摇。
进入2008年,中国人一定会更深刻洞察世界变化的本质,适应当今国际金融和经济发展新趋势,以中国价值立场为回归,建立独立系统的货币战略新思维,而中国在国际金融博弈中的大国自信与自觉也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