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用红卫兵服装搞促销 中年人反对80后称新鲜
服装是人类文化的典型符号,汉服、唐装、中山装、西装都是不同时期的文化符号,“红卫兵”的服装,则是“文化大革命”的符号。2007年12月30日,某商场用红卫兵搞促销,不禁勾起了人们对十年动乱的痛苦回忆,但对于80后的年轻人来说,却觉得十分新鲜、有趣。
50年代的人
勾引往日回忆反对这种促销
“"红卫兵"是一个时期的缩影,那是一种伤痛和泪水。”昨日,本报开通了热线,就“红卫兵”促销的事情展开讨论。市民赵先生说,他今年57岁了,年轻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他什么也不懂,为此失去了很多,几十年过去了,他不敢回忆过去,就连电视、广播有关“红卫兵”的报道他也不看、不听,没想到,如今的商家无孔不入,竟把“红卫兵”当做一种促销手段,让人有些心寒。和赵先生有同感的刘先生也认为,他们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对“红卫兵”字眼非常敏感,商家的目的虽然为了促销,但是用这种手段却说不过去。
“80后”们
可当做回顾历史认为无所谓
那么,对于没有经历过“红卫兵”时代的人来说,是什么感觉呢?昨日,在该家商场内,记者随意询问了几名年龄大约在20岁左右的年轻消费者。
长春大学学生吕倩说,她经常从电视上看见“红卫兵”的镜头,那是执着、疯狂、没有理性的代表,但不管对与错,那些毕竟是历史了,而且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作为年轻人她觉得可以接受,这种新鲜的促销方式,和过去简单的那种促销相比,能让人留下一些记忆,也算是回顾一下历史,觉得新鲜、有趣,感觉还不错。
今年23岁的王先生也认为,不管商家怎样促销,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卖手机的人不管是“红卫兵”还是营业员,反正他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其他商家
促销不应只是玩名词耍概念
消费需要刺激,市场需要拉动。但刺激和拉动的基本点应该是出于善意,目的都在于唤起消费者的购物兴趣,使买卖关系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稳定状态。昨日,重庆路上的某商场经理王凯文说,如果把消费者比做“上帝”,那么在商场只能充盈着善意和愉快的空气,任何对消费者的伤害和捉弄,都是自戕行为。王凯文认为,面对“市场”这块“特大蛋糕”,谁要是说不“馋”,那肯定是假的,但商家如果沉醉于玩名词、耍概念,那样做岂不意味着将商场档次降低,同时将消费者视为普通消费者,而非“上帝”吗?这样做反而南辕北辙。
读者热线部分内容
赵先生:这不是什么严重问题,但说明了部分人的素质问题。
于先生:扮成“红卫兵”卖手机特别不对,商家这样做太不应该了。
刘先生:商家把大学生利用了,应该取缔。
于女士:“红卫兵”炒作宣传的口号是对的,商家的目的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