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项经济指标创十年最好
泉州迎难而上破解难题
“这是10年来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发展形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大好机遇,关键看我们如何应对!”盘点刚刚驶过的2007年,像泉州大多数企业家一样,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感叹企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乐观、坦然地看待了这一切。
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过去一年,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调低、加工贸易政策紧缩、资金短缺、用地紧张、用工不足等“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能继续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势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好、快趋势持续深化,支撑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的基本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下10年来最高水平。
泉州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去年初,市委定下的“好中求快、支撑带动”为泉州整年的前行定下基调。我市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内涵式发展,加速产业项目落地,加强产业间协同配套,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提高,持续增强工业支撑带动能力,经济社会发展可圈可点,亮点纷呈。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我市就提前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5.4%%,财产总收入增长22.6%%。
过去的一年,泉州对全省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坚持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和扶持规模以下工业两手抓,加强对100家市级重点工业企业、57个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跟踪服务,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化解用地、用工、资金、原材料等要素制约;继续加强行业管理和政策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200家规模以下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转变。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省级以上品牌做大做强,筛选培育出一批产值上10亿、20亿、5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去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对全省增长的贡献率达29.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省增长的贡献率达30.3%%,列入省重点项目的项目数量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
上市企业中传统产业占九成
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建筑业、工艺制品业、食品饮料业、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被喻为我市的“看家宝”。凭借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资本运营的大力推进,去年1—11月,五大传统产业产值、利税分别增长30.6%%、38.4%%,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带动作用。目前,30家成功上市的企业中,传统产业占据了九成以上。
为更好地适应宏观环境变化,我市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将土地等有限资源向“三高”、“三少”、“三节约”产业项目倾斜,发展微波通信、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具有规模、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泉港和泉惠石化工业区、泉州软件园、江南高新园区、南安光伏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惠安船舶配套园区、泉州特种汽车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园区等一大批新兴工业园区正如火如荼展开规划建设,五大新兴产业效益开始初显。去年1-11月,汽车、造船等机械装备投资增长1.47倍,石化工业增长3.95倍,电子信息增幅为78.9%%;亿吨大港顺利实现了阶段目标,已完成货物吞吐量6200万吨,集装箱突破100万标箱。
55个示范项目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去年泉州的发展是充满“绿意”的一年。我市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责任制和国家土地政策,加强对百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督管理,深化两江流域治理,全面实施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通过落实55个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广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去年1—11月,全市生产总值在保持15%%以上高增长的前提下,万元产值用电量同比下降了4.63%%。陶瓷之都德化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不冒烟的陶瓷产区,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提供了上亿度电;南安企业仅上半年就成功利用了40万吨碎石和25万吨石粉。
在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中,去年,全市合同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攀升44.1%%、25.6%%,利用外资超千万美元项目达115家,外贸出口增长23.8%%。特别是泉台合作获得重大突破。去年1—11月,监管进口对台小额贸易货物增长超过9倍,监管对金直航出口货物上升41%%;在泉台“产洽会”期间,92个项目顺利签约,拟利用台资19.3亿美元。台商“回乡”创业热潮正在形成,我市成为“两岸区域合作最具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