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毛工匠含泪丢弃老本行 (图)
“这就是我过去开的皮毛工场,虽仅有七八个平方,但每年的这个时候生意红火得来不及做。现在关门打烊了,里边被儿子堆放着杂七杂八的东西。”12月27日上午,在南环新村95幢东南墙角处,76岁的皮毛工匠夏承源指着那间关掉的皮毛工场棚屋,含着热泪对记者如是说,话语里蕴含着老人对皮毛绝活的恋恋不舍。
关键词:白内障
家人都劝他不要做了
姑苏城内从事手工缝制皮毛活的工匠并不多,南环新村的夏承源师傅算得上是做皮毛活的“能工巧匠”。一件件皮毛活都是他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不但皮毛原料进得好,而且做工讲究,因此颇受市民的青睐,慕名到他小小皮毛工场加工皮毛活的人很多。
今年初,夏师傅的眼睛看东西觉得越来越吃力,去医院一查患了白内障,加之如今皮毛原料不太好采购,天气转暖做的人也越来越少,于是家里人都劝他不要做了,夏师傅只得无奈地关掉开了10多年的皮毛工场。夏师傅的爱人马紫娟阿姨说:老夫妻俩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2000多元,过日子问题不大,犯不着再去一针一线地做活了。记者采访时,老夏翻箱倒柜地找出压了多年的几箱子库存,有用18张猫皮做成的大衣,有黄狼皮做的围巾,还有羊毛皮帽子、手套、坐垫等。老夏说:这些库存算起来也值个五六千元,到时只好让孙子们拿去穿了。
关键词:苦差使
没有人肯学做皮毛活
在皮毛工场关掉前,夏师傅试图叫两个儿子中的一个继承他这一民间技艺,可两个儿子宁愿帮人打工,也不肯跟父亲学做皮毛活,儿子认为做这门手艺太辛苦了。市溶剂厂的一名中年职工,曾想跟老夏学做皮毛活,但当这位中年职工到老夏的小店里一看,就打起了退堂鼓。他对老夏说,这行当太辛苦了,再说自己也拿不出本钱,不想学了。
夏师傅告诉记者,歇下来后一下子有点不适应,闷在家里觉得发慌。现在,夏师傅每天面对仍放在客厅中的那台专用缝纫机,一有时间就拿着毛巾从上到下将其擦洗一遍;有时还将零件拆下来重新装上,以此来消磨时间。老夏说:这台缝纫机陪自己度过了10多年,已经把它看做是半个“老伴”了。
关键词:心里话
丢下老本行真不舍得
夏师傅向记者回忆起了学手艺时的情形。年少时的夏承源,在桃花坞西大营门韭菜弄的一家私营皮毛制作工场当学徒。他拜汤昌泉为师,每日上午学硝皮毛,下午学裁剪。硝皮是皮毛制作的关键技术,其过程因气温而异。
解放后,苏州的一些私营皮毛制作工场,合并成皮毛制作合作社,后来发展成苏州皮革厂。老夏在该厂一直做到退休,也没有放弃他的老本行。他在南环新村的自己家里,办起了皮毛制作室,从东北和本地的皮毛商那里进货,用兔皮、狗皮、羊皮、黄狼皮等皮毛,制作皮毛马甲、手套、围巾、护膝,还有胃病患者使用的皮毛胃托等。有些民间保存的旧皮毛服饰,因款式老,或有些损坏,经老夏精心改制,又成为可使用的皮毛服饰。
“做了一辈子的皮毛活,自己对这门民间绝活有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情感,现在却要丢弃它,从内心深处真有点不舍得。”夏承源师傅含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