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行业最新发展报告 (2007年3季度)
2007年1~8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1214.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07%,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07%。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386.1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7%;进口金额112.48亿美元,同比增长4.09%;3季度实现贸易顺差276.71亿美元。
中国纺织行业最新发展报告
(2007年3季度)
第一部分
行业生产销售情况
一、总体生产
2007年3季度我国纺织行业工业产量增长平稳,规模以上企业纱产量累计1445.64万吨,同比增长17.45%。布产量累计367.78亿米,同比增长12.47%。其中,棉布产量累计202.35亿米,同比增长15.26%;棉混纺布累计产量61.92亿米,同比增长5.6%;化学纤维布累计产量10.35亿米,同比增长11.52%。丝产量累计13.54万吨,同比增长9.59%。非织造布产量累计42.23万吨,同比增长24.27%。(见图表1)
二、分地区生产
分地区来看,中部地区生产增长突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13.49亿元,同比增长29.66%,高出东部地区4.5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67个百分点。2007年1~9月,全国布产量累计367.78亿米,同比增长12.47%。其中山东省上半年布产量排全国第一位,产量累计879,091.92万米,同比增长11.92%;浙江省布产量累计855,135.81万米,同比增长13.99%;江苏布产量累计539,971.88万米,同比增长6.46%;广东省布产量232,065.32万米,同比增长11.5%;湖北布产量216,451.41万米,同比增长17.59%。各省市在全国所占比例(见图表2):
从2007年3季度全国及主要省份布产量增幅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1~9月,纺织行业总体的生产增幅下降了3.68个百分点。同时,江苏、河北、山东、安徽4个省布产量的生产增幅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下降,分别回落了58.13%、108%、46.38%和442.67%,而河南、福建两省的生产增幅则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07.36%、87.9%。(见图表3)
2007年1~9月,全国纱产量累计完成1445.64万吨,同比增长17.45%。其中山东、江苏仍然是我国纱生产的支柱省份,所占全国生产份额保持着近50%的固定比例。具体产量依次为:山东纱产量累计406.43万吨,同比增长21.78%;江苏纱产量累计290.03万吨,同比增长13.71%;河南纱产量累计166.09万吨,同比增长27.4%;浙江纱产量累计102.46万吨,同比增长17.66%。各省市在全国所占比例(见图表4):
三、总体销售
2007年3季度,纺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平稳增长,产销两旺,效益提升。1~8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779.27亿元,同比增长21.93%,累计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07个百分点,但6~8月产值比2~5月环比增加12.21%。其中,棉纺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5.27%。1~8月,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473.97亿元,同比增长21.87%;实现销售收入11,252.01亿元,同比增长21.75%;出口的交货值2536.91亿元,同比增长10.85%。
第二部分经济效益情况
一、总体效益
2007年3季度,纺织行业生产稳定增长,出口增速回落,增长方式正在转变,进口数量减少,价格上涨,行业投资继续增长,运行效益和质量进一步提升。1~8月,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1.98亿元,同比增长30.55%,比上年同期增速提高4.42个百分点。其中,棉纺业实现利润187.70亿元,增长44.51%,比上年同期提高1.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比去年同期下降0.65个百分点。
全行业资本负债率61.37%,平均毛利率10.1%,企业亏损面17.93%,成本费用利润率3.83%,从业人数同比增长2.53%。其中,行业前十名的企业1~8月共实现销售收入823.85亿元,占全行业的7.32%,累计利润53.84亿元,占全行业同期利润的13.07%,行业大型企业利润率水平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见图表5、6)
国内棉花价格有所回落。月末,国内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为14,273元/吨,比上月末回落227元/吨,降幅为1.6%。(见图表7)
二、主要子行业效益
各子行业中,麻纺行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均有所增加,经济效益综合情况提升较快,但资金周转能力、人均销售率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毛纺、制成品行业盈利能力非常高,成本费用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见图表8)
三、分地区效益
各省份中,西部省份表现良好,陕西、江西、宁夏等省在增长能力、偿债能力、产销衔接上各有所长。传统纺织大省中,山东、河南、福建、上海、江苏的各项能力,较为突出显示出成熟稳健的姿态。尤其是河南省,8月份成本费用利润率7.85%,资金利润率19.87%,资本保值增值率132.83%,表现出很高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见图表9)
第三部分进出口情况
一、总体进出口
2007年1~8月,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1214.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8.07%,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07%。其中出口1117.33亿美元,同比增长19.4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5.21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4.59%;进口总值124.78亿美元,增长4.43%,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4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口总值的2.07%。累计实现贸易顺差992.55亿美元,增长21.6%。8月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连续第5个月创出新高,当月出口额达180.9亿美元。近5个月的平均出口增幅已经达到7.1%,使1~8月累计出口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90.1亿美元,已经超过2004年全年的出口总额,并接近2005年出口总额。在出口绝对值继续扩大的同时,出口增幅却有所回落:8月出口增长19.1%,增幅回落至20%以下,较6、7两月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累计出口增长19.3%。进口依然保持相对平稳的走势。当月进口16.3亿美元,仅增长0.1%。8月纺织品服装的顺差为156.6亿美元,增幅回落至21.4%。累计顺差为966亿美元,增长21.6%。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60%。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386.19亿美元,同比增长14.37%;进口金额112.48亿美元,同比增长4.09%;3季度实现贸易顺差276.71亿美元。
二、进出口贸易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我国纺织出口贸易方式加强了转变。2007年8月,我国纺织品出口金额一般贸易方式所占比重达到72.33%;而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创汇增幅超过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增幅。
2007年1~8月,我国纺织品一般贸易方式出口279.32亿美元,同比上升13.27%;进料加工贸易出口87.22亿美元,同比上升15.54%;来料加工贸易出口8.64亿美元,同比增长6.85%。(见图表10)
三、主要进出口来源/目的国(地)
8月,纺织品服装整体出口增幅的回落受到欧盟和美国这两个市场的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达到32.1亿美元,下降4%,使1~8月累计对欧盟出口增幅再度回落,仅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对原欧盟15国出口增长25.6%,对东欧12国出口下降72.2%。对美国当月出口28.4亿美元,仅增长16,8%,增幅比7月份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使前8个月累计对美出口增长27.2%,增幅较前期明显回落。对其他主要市场日本、中国香港、韩国增长平稳。增长较快的市场,主要有俄罗斯、阿联酋、新加坡等国,增幅都超过50%。
在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中,我国香港地区排名第一,欧盟和美国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2007年1~8月我国对其出口情况为: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金额60.21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81%;对欧盟出口金额52.27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1.91%;对美国出口金额50.58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0.03%。对香港地区、欧盟和美国出口金额共计163.06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42.22%。自主要进口市场进口全部下降。2007年8月纺织品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其进口的纺织品金额分别是20.87亿美元、20.8亿美元和16.23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分别下降2.24%、0.37%和1.57%。(见图表11)
四、不同所有制企业进出口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各类企业中,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在纺织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进出口贸易中,三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第一大户,3季度进出口总额高达219.29亿美元,其中出口136.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88%,占全部出口总额的35.25%;进口83.15亿美元,同比增长5.26%,占全部进口的73.92%。
民营企业出口份额飞速增长,进出口增幅最大。8月底累计出口总额高达137.93亿美元,第一次超过三资企业位列榜首。进出口增幅分别为17.72%和33%,是行业最高水平。这一方面说明民营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更加具有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的被动配额分配办法存在体制歧视的诟病。(见图表12)
五、不同原料进出口
1~8月,纺织品出口358.8亿美元,增长13、5%。其中,纱线出口增长较快,增幅为18.7%,制成品和面料分别增长14%和12%。纱线和面料中的化纤制品增长最快,增幅为13.4%,棉制、毛制品出口分别增长5.3%和4.8%。只有丝制品出口仍下降18.1%。纺织制成品中,家用纺织品出口增长13.8%。纺织品中,纱线进口125.1万吨,进口额31.3亿美元,进口额小幅增长1.2%。面料进口59.8亿美元,增长3.5%。纺织制成品中家用纺织品增长最快,增幅为22.4%。
1~8月,纺织原料累计出口19.2亿美元,增长56.8%。其中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聚酯切片和化纤分别增长51.6%和72.8%,羊毛和毛条出口合计增长32.7%。原料进口300.3万吨、52亿美元,进口量、值分别下降28.6%和17.5%,降幅较前期略有缩小。其中大宗商品棉花进口166.5万吨、22.7亿美元,量、值分别下降45%和44%,其中自美国进口的棉花下降了46%。自全球进口原料的价格普遍上涨:平均进口单价提升15.5%。化纤单价提升10.7%,蚕茧提升36.2%,羊毛提升26.7%,毛条提升16.4%,棉花的进口单价进一步提升2.4%聚酯切片的进口单价增长3.3%。(见图表13)
第四部分行业投资情况
一、总体投资
2007年3季度,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8月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559,51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0,736,972万元增长26.29%,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其中,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098,328万元,同比上年的6855,644万元增长18.13%。(见图表14)
从资金来源看,2007年1~8月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明显减少,为8723,615万元,较上年的11656,666万元减少25.16%,其中外资比重下降最为明显。从各类资金所占比重看,2007年1~8月自筹资金7098,449万元,较上年减少19.81%,占全部资金来源的81.37%;其次是国内贷款729,580万元,较上年减少23.31%,占全部资金来源的8.36%。外资排在第三,2007年1~8月纺织工业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外资为574,445万元,较上年减少56.18%。
从各省份来看,2007年1~8月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山东、江苏、浙江。其中山东纺织工业2007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3015,342万元,较上年
同期的2880,825万元增长4.67%。江苏省2007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2468,672万元,较上年的1864,468万元增长32.41%。山东省2007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1635,646万元,较上年的1092,123万元增长49.77%。三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占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约52.51%。
从不同企业来看,2007年1~8月纺织工业中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0667,415万元,占投资总额78.67%,港澳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447,972万元,占投资总额10.68%,外商固定资产投资1387,502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0.23%,个体经营固定资产投资56,628万元,占比0.42%。(见图表15)
二、分行业投资
数据显示,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丝绢纺织及精加工和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制造等分行业,扭转了发展缓慢的态势,投资增长速度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各子行业中,与去年同期比较增长较快的有:丝绢纺织及精加工,固定资产投资230,994万元,同比增长36.13%;针织编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85,56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49%;纺织制成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93,990万元,同比增长22.94%;棉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85,436万元,同比增长19.70%。
三、分区域投资
2007年1~8月,我国东部地区完成投资额1113.48亿元,同比增长28.92%;中部地区363.87亿元,增长56.45%;西部地区112.30亿元,增长32.44%。中部地区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8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9.69%提高到22.89%。
我国西部、内陆省份纺织服装业投资增长迅速,增幅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传统主营省市的增长水平,我国纺织服装业投资出现沿海向内陆梯度转移趋势。
第五部分
纺织行业运行态势分析
一、3季度影响纺织行业运行的因素分析
今年以来,我国纺织行业由入世后高速增长的释放期回归到正常增长期。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纺织行业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定、健康的增长态势,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稳步提高,综合竞争力有所提升,预计全年全行业利润额将同比增长30%,达到1135亿元。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在深刻影响着我国纺织行业的运行,使其能够在总体上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一)需求因素
国际市场需求稳定,亚非发展中国家成为新的出口带动因素。1~8月,我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7.11%,对欧盟25国出口同比增长26.67%,对日本出口增幅4.11%,同比下降3.62个百分点。我国对非洲和东盟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迅速,分别同比增长38.55%和40.1%,对我国出口增长贡献率约达25%。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旺盛,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纺织品服装内需继续高于全社会消费需求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长速度,行业内销比例进一步提升。1~8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内销产值14172.51亿元,占工业销售产值的74.86%,高于去年同期1.73个百分点。
(二)供给因素
主要原料国内供给较为充裕,价格稳定,成本上涨压力较小。国内棉花价格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8月均价同比下降5.37%。涤纶短纤价格走势平稳,均价同比仅上升0.11%。今年以来,煤、油、电价格保持上涨态势,但增长较平稳。8月份,煤、油、电商品价格同比仅增长1%。劳动力价格增长较快,1~8月,纺织业人均工资同比增幅超过15%,成为纺织企业目前面临的最主要成本压力。行业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1~8月,我国各类型纺织机械及零配件进口总额31.72亿美元,同比增长21.81%。棉纺业主要先进装备全自动和半自动气流纺纱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进口数量同比增长73.33%、84.32%和18.22%。规模以上全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7.27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22%。行业管理费用比重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行业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带动作用明显。
(三)货币因素
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五次上调人民币利率。按规模以上企业负债测算,1~8月,加息使纺织企业多支付利息89亿元。加息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市场需求旺盛、行业效益稳步提升以及企业投资资金多元化的情况下,调息对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抑制效用可能会被减弱。
1~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16%。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受到影响约96亿元,全行业利润损失约306亿元。由于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有一定预期,可通过订单谈判或企业内部调整消化一部分负面影响。但目前来看,人民币持续升值是纺织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四)贸易政策因素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出口退税率下调及加工贸易限制政策。从今年7月1日起,服装、粘胶纤维及制品出口退税率分别下调至11%和5%。按规模以上企业出口的交货值计算,1~8月纺织业利润损失约32亿元;按全行业出口金额计算,利润损失约115亿元。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给出口企业,尤其是利润率较低的中小企业带来了较大压力。7月23日,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公布,列入目录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纺织行业共1539个税号增入目录,占公布税号的83%,新政策给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一定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对于行业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先进技术装备进口鼓励政策新近出台。9月23日,在全国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指出,中国将采取贴息等鼓励政策,增加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进口鼓励类产品目录将在近期出台,预计部分先进纺织专用设备将被列入该目录。此项政策有利于促进纺织行业装备提升,对行业发展将起到良性推动作用。
(五)国际贸易环境因素
2007年7月19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薄壁矩形钢管、复合编织袋等产品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并将复合编织袋归类为纺织品(涉案复合编织袋海关编码为6305330050和6305330080,按照海关分类不属于纺织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向我国商务部聘请的律师做出说明),体现出美国在运用反补贴手段方面,对中国纺织品的高度关注。200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就美国针对原产于我国的铜版纸采取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提起WTO争端解决项下的磋商请求。在贸易纠纷交锋往来中,中美贸易关系浮现新的紧张因素。
二、出口退税率调整对纺织行业影响分析
2007年7月1日,国家开始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这次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调整属结构性调整,是国务院今年实施宏观调控政策采取的综合措施之一,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从对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出发点看,国家调整出口退税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国际顺差、降低国家财政负担。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出口退税调整的是实际汇率,而升值将会调整名义汇率,在当前汇率稳步微调的形势下,下调出口退税率,将会直接增加被调整行业的出口成本,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些行业减少出口转为内销,另一些主要从事出口的低附加值企业将退出这个行业。从理论上讲,下调出口退税率对抑制过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的作用更加直接。
根据近年来纺织主要子行业的经济运行监测数据显示。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以来,受输欧美纺织品配额限制、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汇率上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被成本上升等诸多问题所困扰。目前已经有很多订单滑落到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行业净利率有所下降。
由于出口总额中包括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不涉及退税问题,因此不受退税率下降的直接影响。目前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比例约为70:30。退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通过测算可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2006年纺织全行业净利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0.07%左右。分析认为,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对行业影响的大小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1、行业利润空间。行业利润空间越小,出口退税率下调影响越明显,两者相关度系数高达-70%。2006年化纤行业净利率仅为1.94%,2007年1~7月化纤行业净利率为2%,利润空间偏小使得行业抗风险能力偏低,政策面或宏观面的略微调整,都使行业整体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纺织品占出口比率。纺织品占出口产品的比率越高,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影响越明显,两者相关度系数高达50%。根据行业数据显示,在全部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中,纺织品占出口总额38%,服装占62%。在纺织主要子行业中,麻制品中纺织品占比为100%,化纤制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占比高达46.7%。针织制出口产品中仅有10.3%为纺织品,89.7%为服装。
3、贸易竞争力。贸易竞争力系数又称特化系数或出口竞争力系数=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它表明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状况。商品的竞争力指数越接近100%,竞争力越强;反之,越接近-100%,则竞争力越弱。根据数据显示,贸易竞争力越强,出口退税率下调对相关行业的影响越小,两者相关度系数高达-61.2%。我国丝制产品贸易竞争力系数高达90%,而毛制产品、化纤制产品贸易竞争力系数均低于平均水平,分别为70.0%和67.5%,麻制品竞争力系数仅为60.8%。
综合以上三点来看,行业盈利能力越低,受出口退税率下调影响越为明显;产品出口竞争力越低,对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越大,出口退税率下调的不利影响在相应行业中的不利影响越为明显,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有明显的方向性,选择性。有利于淘汰部分落后产能、抑制过剩行业。
(二)减少国际顺差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目前,通过降低出口退税率的办法,间接减少贸易顺差、减少外汇储备增量,被认为是缓解当前人民币承受的升值压力提供一个较有效的“减压阀”。
根据专家测算,2005年一美元出口商品综合退税为0.4429元人民币,如果完全取消出口退税,相当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4429元。照此估算,去年底,合理的汇率水平应为7.7元/美元左右,这与目前的7.9908元/美元,相差只有2800多个基点,升值的空间也仅有3.69%左右。这与当前各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本年度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中间值3.5%相差无几,因此,理论上只需取消出口退税即可为人民币减除所有升值压力。
纺织行业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主要创造者,去年我国纺织行业贸易顺差1292亿美元,占贸易总顺差的71%,今年第一季度纺织行业贸易顺差达272.8亿美元,占总顺差的近60%。所以,出口退税调整中,纺织行业首当其冲。服装出口退税率本次从13%下调至11%,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宇表示,基于2006年的数据,出口退税下调1个百分点,行业利润将下降4.6%。实际上,由于我国纺织出口价格比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低10%以上,出口产品利润微薄,产品价格涨一些,对外商仍有吸引力。
另外,近年来,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对外汇储备增量的贡献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一方面,纺织品服装不再是扭转国内货物贸易的决定性因素,排除纺织品服装出口带来的顺差,我国货物贸易已经由逆差转为顺差。另一方面,小幅下调出口退税率对减逆差影响有限,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服装出口占总额比重更大,纺织品出口仅占38%,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对减顺差效果并不明显。
(三)为国家财政减压降负
当前,我国增值税为共享税,中央与
地方按照75%:25%的比例分成,超基数部分,按1:0.3的比例返还。退税统一从中央库款中退付。2005年及以后年度出口货物退增值税中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部分,由地方财政在年终专项上解中央财政。出口退税是财政收入的减项,出口退税率降低,财政收入增幅会高一点。
当前,我国每年出口退税额已使财政苦不堪言。据国家税务总局人士分析,“十五”期间,我国出口退税总额11,944.47亿元,同期,来自全部私营企业税收收入总额仅有7705.57亿元。如果不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随着我国贸易量不断增加,财政负担会越来越重。
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1年的20%下降至2005年的15.42%,按照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比例为38∶62进行估算:2005年全国共出口退税3371.57亿元,货物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纺织品出口总额440亿美元,出口退税额粗略估计约为194.6亿元。2006年1~7月,纺织品出口总额同比增幅为18.65%,估计第四季度纺织品出口总额在130亿美元,若退税率维持13%,出口退税额约57亿元,下调至11%,出口退税额将减少8.8亿元,按照年出口增长15%估算,2007年纺织品出口退税额减少至少30多亿元。下调出口退税率可以适当缓解财政负担,地方政府分担退税所带来的拖欠企业退税、异地采购造成的分配不均等问题,仍不能完全得到解决。而且,一旦中央财政的收支状况与出口形势发生变化,出口退税政策可能又需要再调整。政策变换太频繁,就可能使地方政府产生一种心理预期,会使地方政府期望分担更低的比例,从而造成地方政府在支付出口退税款额时拖着不办。因此,需要逐步完善建立起更长期、稳定的出口退税机制。
综合以上来看,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出口竞争力低,整体利润空间小的行业影响较大。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贷款难度加大、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背景下,出口退税率下调2%,对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都将有辅助作用;对降低国家财政压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出口退税率调整并不是“万能解药”,多重目标集于一身,抵消了出口退税政策的实际效果。因此,要重新定位出口退税政策,让出口退税政策还原其本来面目。
(四)纺织企业在应对出口退税率下调方面的应对途径
1.调整、优化出口结构,向下游要利润。近年来,由于受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许多纺织企业利润越来越薄,一些企业经营者表示,尽管出口退税政策作了调整,但今后出口生意还是要做的,关键是如何通过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将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如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必须得加大成品出口,发挥高档产品的优势。
2.出口转内销,开拓内销市场的市场空间。退税率下调后,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营销策略。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国内衣着类消费远远落后与整体消费增幅。从成长空间上看,国内纺织品消费的巨大潜力值得期待。我国人均纤维消耗量从2000年的8.3公斤增加到2004年的14公斤,提高了68.67%,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5公斤,2005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可达15公斤,而发达国家人均纤维消费量达26.4公斤,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占中国总人口比重58%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而人均衣着消费仅相当于1/7。
3.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议价能力。在出口退税下调及国家宏观调控的调节下,一些小、散、乱以低附加值甚至搞恶性压价竞争的企业,将逐步退出。有市场承受能力、赢利能力强的企业才会留下来。虽然说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但不论从国内纺织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还是留给纺织行业的发展空间来看,粗放型、耗用大量资源换来的行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已经将发展目标定位为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国家在企业投资方向上也给予不同的政策倾斜。其中纺织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产业聚集地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建设与推广,将给予必要的扶持。纺织行业产品与技术研发、高新技术装备引进消化吸收、质量检测和标准制定、品牌建设与推广、信息提供和管理人才培训、现代物流和纺织行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以及纺织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可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扶持。
三、中国纺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途径
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世界贸易组织于2005年1月全面取消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配额限制。纺织品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量急剧增加,而纺织品出口价格直线下降。欧美相继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实施限制措施,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形成较大冲击,纺织品出口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面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严峻的外部环境,需要认真思考:欧美设限我国纺织品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纺织业该如何对自身进行调整予以应对?
(一)欧美设限中国纺织品的原因
1.纺织品是国际贸易中的敏感性商品。纺织品与农产品一样一直是国际贸易中的敏感性商品。纺织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而纺织品的市场空间又相对较大,从而各国均有较多的从事纺织品生产的企业。同时,该领域能为社会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一国纺织品贸易开放程度的大小直接关系着进出口双方的纺织企业和就业工人命运。这些原因造就了纺织品的特殊敏感性。
2.中国入世不利条款的制约。《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规定,如一个世贸组织成员认为《纺织品与服装协定》所涵盖的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自《世贸组织协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场扰乱、威胁阻碍这些产品贸易的有序发展,则该成员可请求与中国进行磋商,以期减轻或避免此市场扰乱。这项规定是专门为纺织品设定的,既清晰又严厉,而且操作简便。《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中规定,在2013年以前,如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产品数量的激增,以及由此发生的重大贸易转移造成进口国市场扰乱和产业损害,可允许进口成员方在必要的范围对相关产品采取撤销减让和限制进口措施。《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如果一国认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允许在确定倾销或补贴的价格可比性时,采用第三国的替代国价格,并将这一条款适用的年限限定为15年。中国企业(包括纺织品企业)在入世之后15年内,即到2016年12月10日,将不会被看作具备市场经济地位,除非自身能够证明。一旦遇到反倾销,“非市场经济条款”将为对中国产品实施歧视性的反倾销调查提供依据。
上述三大不利条款,不仅专门针对我国,而且门槛低,极易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利用,将成为我国纺织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大掣肘。
3.欧美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随着中美经贸迅速发展,美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自然成为美国压缩经常项目逆差的重点,而贸易保护主义和压迫人民币升值又被许多美国人视为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有效方法,由此导致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不断加大对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美出口的打压。在欧盟,与此类似,近两年其经济增长一直比较疲软,对华贸易逆差则逐年上升,导致对华贸易摩擦的压力增大。我国成为欧盟对外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欧盟希望凭借对我国设限来缓解目前的经济困境。
4.中国低价纺织品对外国市场形成巨大冲击。我国是一个纺织大国,在国际上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全球市场的纺织品需求总量有限,而且纺织品的生产已经相对过剩。由于我国作为纺织业大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因此产品的同质性较大,我国纺织品企业以生产中低档次的纺织产品和服装为主。要想进一步争夺国际纺织品市场份额,纺织品企业只有降低产品价格,在微薄利润下扩大纺织品出口数量。我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已经对外国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欧美,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纺织业已经退化为夕阳产业,失业问题在纺织业表现尤为突出。欧美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纺织行业,必然对我国纺织品实施限制措施,以防止我国纺织产品的大量涌入对其国内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以此来抵抗我国纺织品对他们国内纺织业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中国纺织业应对欧美设限措施分析
出口量大,但附加值低,价格竞争激烈,是我国纺织品遭遇设限的主因。未来的全球纺织服装市场,将以市场规则为依据。市场的胜出者将是那些有更高劳动生产率、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要求我国的纺织企业在企业意识上要完全转变,在今后的纺织品生产和贸易中,转变传统的数量型增长方式,提高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以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的生存与竞争的能力,实现整个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增长,转变我国纺织外贸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转变增长方式的途径包括:
1.以质取胜,调整出口结构。出口增长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国纺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存在的问题,我国纺织企业应确立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立足国际市场的思想,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加快纺织产品出口结构调整,逐渐使出口的纺织服装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与档次。在出口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由初级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进军,向高附加值产品进军。并且,还可以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层次不断变化、消费群体交换迅速的情况,改变现有产品的结构,使之符合当地条件和当地消费者的偏好。
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产品创新。成熟的市场竞争往往体现为品牌的竞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品牌为企业创造着大量的超额利润,对企业销售额和市场占有能力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日益成为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纺织企业应打造自己的名牌产品,出现一些在世界叫得响的名牌,逐步改变人们心目中的我国产品基本上是低质廉价商品的印象。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国企业要注意实施品牌战略,培育自有品牌,实现定牌、贴牌到品牌的转变。其中,打造品牌就要注重对品牌内涵的提升。因为品牌的背后是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自己实力过硬了,才能使品牌的支撑在市场上有力度,才具有与竞争对手对话的资本。
3.尝试“走出去”,有效规避风险。面对入世以来欧美对来自我国本土制造的产品贸易限制增多的情况,我国企业应认真探讨在国外投资办厂,将企业转到第三地进行生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绕开贸易壁垒,与当地相关企业形成利益同盟,减少贸易磨擦;另一方面,还可以享受当地国的种种优惠条件,受到当地政府法律的保护。
纺织品企业可以把目光由欧美发达国家转移到那些政局稳定、政策优惠、成本低廉的国家,把他们作为投资对象国,充分利用欧美对这些国家出口的纺织品无设限要求的优势,为我国纺织品对欧美出口开辟新的途径,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4.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升级。从企业角度来说,要使纺织品企业真正从配额取消中获益,就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能力,从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产品档次。加大研发力度,增强设计能力,向满足中高档消费群体的方向发展。具体做法是:增加技术研发投入,高度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利用国外较先进的技术,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5.开拓市场,扩大出口空间。虽然欧盟和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市场,但也是贸易争端和摩擦的高发地区,因此,开拓欧美以外的国际市场成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防守重点。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拓宽出口市场空间,加大开拓欧美之外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力度,使其成为应对欧美贸易设限的替代市场。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面对贸易摩擦时,不利于分散风险,因此,我国纺织企业应及时开辟新的出口地,实施出口经营多元化,寻求出口新突破。这有利于分散贸易风险,提高贸易利润率,保持出口业绩稳定增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打造世界级的纺织服装集团。
四、中国纺织
品贸易摩擦的新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10月,我国纺织品已经受到或正在接受他国贸易设限制裁的案件总数高达70多起。2002年入世以后,国际社会对我国纺织品发起的案件有64起,占案件总数的90%以上,2005年共发起19起,2006年前10个月共发起24起。由此可见,针对我国纺织品的贸易摩擦案件总数正在呈上升态势。从贸易保护措施的使用类型来看,反倾销依然是国际社会对华纺织品贸易设限使用频率最高的贸易保护措施,其次是保障措施,这一点与国际反倾销、保障措施的使用情况基本类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反倾销法规中对诸多关键性术语的界定不够明确;其次,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身份,给发起者确定市场价格的基准提供了随机性;我国出口纺织品,存在量增价跌的无序竞争行为造成了“倾销假象”;最后,我国企业对国际贸易案件的“退缩”行为和“无知或少知”也加大了对方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
美国、印度、土耳其和欧盟分别位居各国对华纺织品服装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次数前四名。印度和土耳其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次数已经超过了欧盟。印度是全球纺织品贸易纠纷案件中申诉最多的国家,我国与印度的纺织产业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双方必然互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企业对贸易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执行中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是:第一,单次受限产品的品种不断增多,甚至多达几十种,涉案金额也明显增多;第二,我国企业面临更加苛刻的应诉条件,而且肯定性终裁结果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第三,设限制裁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的纺织品几乎总是处于被管制的状态。总之,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外贸形势十分严峻,而且一旦触犯了对方警戒线,我国纺织企业将遭到最严厉的打击。
从贸易保护措施在国家和地区间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表现为两大特征:第一,从设限措施的累计数量来看,发展中国家累计对我国纺织品的设限次数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且两者之比为4:1,这一惊人的对比结果告诫我们:我国不仅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目标国,而且还是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制裁的首要目标,并且已经陷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剿”之中。因此,除了积极应对美、欧等国之外,我们还必须高度关注我国与诸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形势。第二,从国际惯例来看,既有过去频繁使用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反倾销措施的主要使用者,又有最近熟练使用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和地区,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印度、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纺织品单纯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很难在新形势下高枕无忧了。
可以预见,伴随着我国纺织品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纺织品遭受到的贸易摩擦案件还会增多,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设限制裁,特别是启用条件相对自由、裁定标准更为苛刻的反倾销措施,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威胁。因此,政府及行业组织应积极协调出口企业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