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影响我国进口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鼓励进出口平衡的政策,但进口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进口环境、管理模式和理念等几方面因素直接制约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进口战略
进口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理顺进出口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出口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进口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尽管目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能源、原材料紧缺,促使我们意识到必须重新认识进口的重要性,但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进口发展思路,对进口的认识还没有提高到战略的地步。客观上,地方政府在进口上往往没有多大自主权,更多的是执行国家的政策。由于国家没有一个明确的进口战略与规划,以及为实现进口战略而建立的整套经济外交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也难以依托国家的进口战略来确定本身的进口战略,从而在整体上缺乏一个进口思路与目标。
进口管理涉及部门较多,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进口协调部门
与出口业务主要由商务部和地方外经贸委一口对外主管不同,进口业务管理除了商务部和地方外经贸委外,还涉及到发改委、农委、经委等多个部门,一些重要物资,如石油、钢铁、粮食、棉花等重要产品,中石油、中石化、中粮、中储棉等中央大型企业垄断,也是进口管理的主要力量。由于进口既是企业行为,同时也有国家行为,因此,地方上在进口方面的管理往往更多的是听任国家的指令,以执行为主,政策控制手段自主性较小,缺乏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对进口工作协调起来,难度较大,给进口的监控和管理带来不利。由于进口管理部门分散。在缺乏整体目标的前提下,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企业之间协调起来难度比较大,一些项目设备出现重复引进,进口导向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金融、外汇等与进口相关的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重出口、轻进口思想的影响,我国在进口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上还非常不完善。以金融、外汇等与进口相关的措施为例,每家进口公司在业务周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融资需要。例如,进口货物时要向供货商支付现金保证金,支付现金保证金存在一定的风险,甚至现金流失;遇上旺季、货物运送期过长,或买家的赊账期过长,往往加大进口商资金压力。从汇率风险防范的角度看,进口贸易融资可以通过推迟企业购汇时间,避开汇率的高点,先由银行垫付资金对外付汇,待汇率下跌时再购汇归还银行本息,从而降低购汇成本。但是,目前银行重点和主要业务依然是出口融资服务,较少为进口提供融资,银行为降低风险对企业各长短期贷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企业进口融资困难,无法保证企业对外贸易的信用证结算。
虽然我国从融资和税收方面对于技术和部分设备进口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优惠措施,但是仍然处于初步运作阶段,而且每个地方政策比较分散,政策实施的难度较大。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中介组织应该多向进口企业提供汇率保值、汇兑方面的信息和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应对全球化的经营风险能力。
在大宗原材料的进口上,我国在定价权上影响力比较小
制造业规模快速扩张,使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大宗原料和初级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但由于进口渠道分散,中国的话语权不强,基本上已经是沦为被动的价格接受者。大宗货物定价权的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供应商联合提价,使下游产业利润向国外供应商转移。据估算,2005年4月1日起全球海运铁矿石价格上涨71.5%,这使我国企业多付200~300亿元人民币的进口成本,其他商品也大都如此。根据统计,2002年~2004年,大豆、原木、纸浆、铁矿砂、锰矿砂、铜矿砂等11种主要进口初级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而进口价格也明显上涨,其中8种产品平均进口价格涨幅均为两位数,而铁矿砂、铬矿砂、氧化铝3种商品的平均进口价格涨幅竟高达三位数,分别为146%、154%和111%。二是,国内严重多头进口压价竞争。2005年,我国铁矿砂进口企业最多达到500多家,却没有一个统一组织,为了从有限的国外供应商手中拿到货源,相互压价竞争。为了减轻下游成本压力,自2005年3月1日起,中央政府对铁矿砂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一下子取消了400多家企业的进口权。在缺乏定价权的条件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经常会遇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人要买什么什么就贵,要卖什么什么就会便宜”。“中国因素”导致的进口溢价大大提高了我国进口大宗原材料的成本,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对世界商品的进口需求。
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仍然制约着进口的发展
过去20多年,中国及其各地区对外贸易呈现出来失衡状态。高度重视出口,对进口却存在着忽视甚至歧视的“重商主义”思想。对于出口基本形成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一致认识,而对于出口更多的是强调风险。就是对中国目前和可预见的将来会大量进口的能源、原材料,很多人从经济安全、地缘因素考虑,认为应该尽量减少进口。而对于国内可以生产,或者目前不能够满足要求的商品,许多人则从对国内产业会造成冲击、应该保护国内具有发展前途的幼稚产业出发,认为应该对相关进口商品予以限制。上述认识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对政府部门、科学研究机构具有很深的影响,要消除甚至完全打消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进口的发展。
进口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具体操作上的问题
由于我国进口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独立地发布管理规定,使得企业在具体操作上难度比较大。如有关进口信息分散,各个部门各自掌握,相应的统计分析缺乏;由于绝大部分进口都属于中央部委管理,地方只是被动执行,导致企业在办理进口相关手续时间较长,手续繁琐;许多重要商品的进口实行“一证一批”,企业工作量增加,也造成单证的浪费,重复打印;大宗贸易许可证时间太短,企业来不及进口等等,这些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尽管都很小,但却大大增加了企业进口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企业进口积极性收到抑止。
技术进口中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关键、核心技术进口偏少
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专利进口仍然偏少。绝大多数企业通过技术进口获得的仅是部分非关键技术,而技术转让方对核心技术封锁甚严。尤其是计算机行业中的高级芯片技术和系统软件技术等高精尖技术尤其难以引进。
普遍存在“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近年,上海市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为1:0.072,与日本、韩国1:3的水平相去甚远。“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普遍,技术贡献率总在低水平徘徊。同时,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消化吸收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由于商务部出台的条例规定,对绝大多数属于自由进口的技术实行登记制,政府不直接对合同进行管理;而对进口技术进行制约的法律、法规、政策尚不健全,造成政府难以从制度上避免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同时,技术进口激励机制功能不完善,使得技术引进与产业政策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