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收到俄罗斯 水产卖到东南亚
——禹越镇农民创新创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户闻机杼声,家有养殖场。在禹越镇,农民群众正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角,掀起了创业高潮。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禹越农民收购蚕茧到了俄罗斯,水产卖到了东南亚,织带卖到了美洲……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405元。
禹越镇党委书记嵇金星说,农民群众是创新创业的主角,党委政府只要正确引导好,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有把每个人的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家家户户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诚信撑起华东“黑鱼”第一市场
初冬的早晨,天刚蒙蒙亮,禹越镇的黑鱼养殖户钟金松就把黑鱼塘里的水抽干了准备抓鱼,因为他和工人们要把黑鱼运到位于新五公路上的黑鱼交易市场去。
这个市场,就是禹越镇占地20亩,总投资400多万元的集经营、销售、采购、贮存、服务、科研和办公于一体的徐越黑鱼交易市场。该市场已于日前试营业。有了这个市场,钟金松的黑鱼就更好卖了。
禹越具有独特的水乡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水产养殖。1995年前栖丰村农民屠祥夫在三亩鱼塘里试养黑鱼,年收入达到了6万元。巨大的养殖利润点燃了屠祥夫左邻右舍养殖黑鱼的激情,一时间,禹越农民纷纷放下锄头镰刀搞起了黑鱼养殖场。但黑鱼养殖投入成本大、技术要求高。党委政府看到这一苗头就因势利导,由农业发展办牵头,成立了一个专门服务于黑鱼养殖、饲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专业合作社——“徐家庄徐越黑鱼合作社”,专做政府包不了,而养殖户做不好的事。
有了合作社,禹越农民养殖黑鱼的热情空前高涨。钟金松是该镇一位普通农民,有一手养鱼好技术,想养黑鱼又苦于没成本,合作社的高子康主任和该社骨干大户高根其主动联系他,资金上帮助,技术上把关,第一年钟金松就赚了10多万元。他逢人就说:“是黑鱼合作社的两位老高帮助我赚了上半辈子没赚到的钱。”如今像钟金松这样得到合作社扶持的养殖户已有400多位。据禹越镇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数据,今年给镇黑鱼养殖户贷款达2856万元。
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合作社带领养殖户行程上千里,到洪湖、洞庭湖采购黑鱼饲料小杂鱼。合作社经过试验发现,黑鱼对海里的小杂鱼即使冰冻也并不排斥,就想方设法与几个沿海的大型渔场取得了联系,终于打开了原料鱼的广阔市场,合作社把饲料送到饲养户鱼塘边上的价格降到了平均每斤1元3角。为了方便贮存小杂鱼,合作社还建了一个可贮藏近1200吨的冷库,不用养殖户每天跑海边买饲料,就可以把饲料直接送到鱼塘边,省力省心还省钱。
一亩黑鱼的养殖成本鱼苗费不到1000元,可投放的小杂鱼一年就需要近2万元,尽管鱼料来源解决了,但高昂的饲料成本还是让不少养殖户浅尝辄止。禹越镇有着淳朴的乡风,合作社鼓励饲料供应商和养殖户之间诚信经营。养殖户钟金松每天的小鱼成本要1000多元,半年10多万元饲料成本都是同合作社的供应商高根其赊欠给他的,等到黑鱼上市才归回。去年这个镇赊欠养殖户的饲料款高达1500万元,没有一笔赖账。
目前加入到合作社的养殖户已有113户,成为百万富翁的就有8位,2007年合作社共销售黑鱼1.5亿元,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养殖户户均净收入5万元。
黑鱼养殖极大地推动了全镇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禹越农民不仅养黑鱼,还养甲鱼、河鳗等特种水产品。在禹越镇米世村,河鳗养殖大户黄强每天早晨5点和下午5点都要和几个员工一起往200亩的河鳗养殖塘里撒饲料、加氧、换水。他称自己是禹越河鳗养殖第一人,河鳗的养殖面积在全镇也是最大的。他告诉记者,他养有50万尾河鳗,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如果能全部卖完,就可以有一千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因地制宜的家庭工业遍地开花
“啪嚓啪嚓……”在禹越镇米世村村民杨国兴家里,一段段绘有各式图案的真丝面料,像祥云一样正从十几台绸织机有节奏地吐出。听着织机“啪嚓”的响声,杨国兴的脸上不时露出数点钞票般的笑容。虽然工作有些累,但每分钟近8元的产值使他越做越起劲。
在禹越镇天皇殿村洪顺丝绵加工厂,记者看到几名工人正在四台机器前忙碌着,一堆堆双宫茧经过开水浸泡、缫丝加工、高温烘烤等工序后,做成了柔软洁白的丝绵。该厂负责人屠虹泉告诉记者,这些丝绵都是卖给被服厂的,被服厂把这些丝绵经过简单的加工,像棉花一样填充到被子里面,就做成了蚕丝被。他们现在有9名工人,年利润在三四十万左右,好的时候更高。
禹越镇有近万亩桑园,是传统的蚕桑产区。以前村民辛苦养蚕后,只卖蚕茧,从来没有想过将蚕茧做成一个产业。蚕丝由无数蛋白质构成,吸湿性强,含有多种氨基酸,对健康极其有益,蚕丝被被称为“被中之王”,十分适合深加工。全镇先后涌现出各类丝绵厂74家,年销售收入达到2.24亿元。丝绵厂盘活了禹越传统的蚕丝产业,将蚕丝最大程度地做大做强。
据统计,全镇蚕丝企业每年消耗蚕茧多达9000多吨,而该镇蚕茧产量只有700多吨。面对原料市场的大空缺,一支100多人的农民专业收购队伍应运而生。他们近在周边地区,远到广西、俄罗斯收购蚕茧。村里还有300多人专门外出收购旧丝绵,经过加工处理成茧丝,用来做成被面。
农民首创把家门口的蚕丝业做大了。目前,该镇有蚕丝被加工厂12家,有800多名50岁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就业,年产值2亿多元,出口额超千万,利润700多万元。全镇形成了一条集蚕饲养、蚕丝加工、蚕丝被生产以及相关的商贸物流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
家庭创业藏富于民,自大力倡导发展家庭工业以来,禹越镇的家庭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的产业涵盖了绢纺、印刷、服装、织带、金属制造、箱包等工业制造业领域。木桥头村支部书记陈金毛由衷感叹:“全村家庭工业的户均净收入达10万元,平均每台机器为农家创收2.4万元。现在,村民们几乎都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来自禹越镇工办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该镇工业户已注册400多家,2007年就新增了186家。